第七章 青衫少年(1 / 1)
“兄弟,抓了这么几百人,如今是全部处死呢,还是象邻县一般割断手脚筋扔山沟里去?”一个白脸兵头儿开口问道。
“上头有令,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我看哪,今晚这些人,是看不到明早的太阳咯!哎你说,看这些人一个个老实巴交的,会不会冤枉了他们?”一个瘦兵头笑问。
“啧啧,其实是他们运气不好,谁让他们正好撞到刀尖上呢,听说这是丞相苏逢吉大人下的令,说的是‘凡盗所居本家及邻保皆族诛’也就是一人为盗,连邻居也要被族诛,这律令可厉害了,咱们抓的这些人哪,每户至少有三五个邻居吧,这些邻居中就不排除有为盗之人吧?所以这帮人啊,也算不得冤,谁让他们倒霉摊上了恶邻呢,是吧?”白脸兵头理所当然地道。
两人哈哈大笑起来,完全没想到他们的对话早已被附近的几个平民听到了。
大家面面相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之前乖乖让抓来,还以为审问后无事便可放人,哪晓得是羊入虎口,官府竟然如此阴毒,居然打算将那么多无辜百姓统统杀死!是可忍孰不可忍?难道要坐以待毙白白送命?
青檀暗暗观察一番,对着一个身形彪悍的村民使个眼色,“兄弟,没有退路了!与其等死,不如一起想办法逃出去?”
那村民朝四周瞧瞧,压低声音道:“我是这附近大兴村的王铁柱,说话还有点分力量,我们村的男人都被抓来了,要是都被冤枉处死,那一村的孤儿寡母该如何度日!必须得反出去!可是那些守军厉害,我们又没有武器,如何逃走,却是棘手!”
青檀点点头,“我有办法,大家合作!你们依我计行事……”
夜色降临,驿站空地上密密麻麻地押满了人,四下点起熊熊火把,一片通明。一个身着七品校尉官服的人大声指挥手下,打算将人犯分批带走,大家明白是要带去山麓大坑杀头,谁都不肯挪步,跟官军推推攘攘起来,官军蛮狠,抽出刀来砍伤了几人,这一下仿佛火上浇油,十几个乡民们义愤填膺开始攻击官军,场面顿时混乱不堪,青檀趁乱解开了绳子,悄悄抓起地上的一把石头,运力朝那些火把扬去,火把应声而灭,整个空地唰地一下黑了。
官兵们暗暗心惊,未及反应,只见那些坐以待毙的村民忽然全部解开绳子,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般冲了上来,三人对一人,将官军围在中心。他们手中拿着石头瓦楞木棒,用不熟练的动作,朝官军头上身上招呼,尽管武器简陋,但求生欲旺盛的人们知道,只要拼死反击,哪怕多打死打伤一个官军,都是生路。
官兵们见乡民杀红了眼,忙拼命打击进攻的人,不让他们有半点机会靠近自己!可惜,求生意志还是占了上风,恁官兵如何凶暴,也依然被打翻在地,夺了武器……
村民有了武器,顿时如虎添翼,一拥而上朝着官军胡乱砍杀,惨叫声四起,几十个官兵血肉模糊地命丧当场。乡民们血灌瞳仁,士气大涨,渐渐把官军逼到一个很小的角落!方才那王铁柱骁勇无比地砍翻几个守兵,哗啦一声打开驿站广场大门,高呼一声,“大伙快跑,从这里冲出去!”乡民们闻言,纷纷呼啸着朝大门奔来,如流水一般涌将出去,势不可挡!
那校尉名为张令,见村民反将出去,忙不迭大叫:“不要让这帮盗匪逃了!快抓住他们……”
他话音未落,忽然感觉脖颈一凉,一把朴刀夹着寒气架到他脖子上,他转头一看,来者是一个清秀冷峻的青衫少年。
“好汉饶命!好汉饶命!”他忙不迭求饶,小腿不断发抖,站都快站不住了!
“让你的人统统停手!让这帮无辜村民走!不然我要你狗命!”青檀目露寒光,搁在他脖颈上的朴刀使了点力。
一道血痕在张令脖子上扩大,他吓得面色惨白“是是是!好汉别伤我性命,我这就放!”他抬手一挥,“快!快住手!让……让他们走!”
那些士兵见头儿被俘,不情愿地放下了武器,四百多号村民欢呼一声,挤破大门,冲出了驿站。可跑了才不到五十丈,忽听外围远处有轰隆巨响,成百上千战马蹄声大作,火把的红光亮彻天际,青檀一听心道不妙,糟了!更多的官军被引来了!
她一念未落,只见漫天箭雨自远方扑面而来,她知道这招厉害,忙转身踢开木楼大门,“快!大伙躲进驿站楼!拿武器!御敌抵抗!”
·················································································································································
是时,天下多盗,逢吉自草诏书下州县,凡盗所居本家及邻保皆族诛。或谓逢吉曰:“为盗族诛,已非王法,况邻保乎!”逢吉甗以为是,不得已,但去族诛而已。于是郓州捕贼使者张令柔尽杀平阴县十七村民数百人。——《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逢吉深文好杀,从高祖在太原时,尝因事,高祖命逢吉静狱,以祈福祐,逢吉尽杀禁囚以报。及执朝政,尤爱刑戮。朝廷患诸处盗贼,遣使捕逐,逢吉自草诏意 云:“应有贼盗,其本家及四邻同保人,并仰所在全族处斩。”或谓逢吉曰:“为 盗者族诛,犹非王法,邻保同罪,不亦甚乎?”逢吉坚以为是,仅去“全族”二字。
时有郓州捕贼使臣张令柔尽杀平阴县十七村民,良由此也。——《旧五代史·苏逢吉传》
#####见引据,五代史上是有个张令柔残杀十七个村子的人,本来应该沿用他的名字进文中,可是这名字实在读着别扭,行文上变得比较不畅,为了文章的效果,不要被一个名字卡住,故而将他改成了“张令”,而不是“张令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