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章 恩仇(一).4(1 / 2)

加入书签

既如此不甘,就为之努力,慢慢扭转这等风气。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十年八年……

总有那么一天!

或许,老天令她重生,除了弥补她前世的遗憾,亦是为了让她做出一番事业。

盛鸿定定地看着谢明曦,说道:

“明曦,我曾和你说过,不管你想什么做什么,我都支持你。更何况,在我看来,山长所想所做之事,都是理所应当的。”

“人生来平等,不管是男女,都该一样。”

“你们只管放手去做,别的地方我管不着,在蜀地,我说了算。我会鼎力支持你们!我们的阿萝也会在一个平等宽容的环境下长大,不会受世俗偏见,日后不弱于任何儿郎。”

谢明曦眼眶微热,用力点了点头,然后,主动投入盛鸿怀中,紧紧搂住了盛鸿的脖子。将面颊贴在他的脸上。

盛鸿伸手搂住怀中娇躯,一边低声调笑:“难得你主动投怀送抱,为夫今晚可要好生努力才是……”

话还没说完,便被狠狠拧了一把。

谢明曦下手从不留情,这一拧,便是一处青淤。

盛鸿倒吸一口凉气:“你这是要谋杀亲夫不成!我今日定要一振夫纲,好生收拾你一回!”

……

隔日,五更天,众人便一一起身。

路途中,自不如在府中便利。匆匆梳洗后,各自上了马车启程。

林微微昨日没好意思,今日便厚着脸皮蹭马车来了。手中抱着佑哥儿。

顾山长见惯白胖康健的阿萝,一见佑哥儿,顿时心怜不已。张口便叹了一声:“佑哥儿怎么这般瘦弱?”

佑哥儿已有十个月大,眉眼十分俊秀,俨然承袭了陆迟和林微微的优点。只是,佑哥儿先天不足,怎么精心养,也胖不起来,个头比同龄的孩童总是稍小一些。

顾山长这一叹,便叹到了林微微的心尖痛处。

林微微目中闪过一丝水光,低声道:“佑哥儿早产两个多月,能安然出世,已是侥幸。我整日恨不得将他捧在手心里,唯恐他有个闪失差池。”

顾山长见林微微这般伤怀,颇有些后悔自己的失言,忙笑着安抚:“孩子还小,待长大些,便会好了。”

谢明曦也出言安慰:“师父说的是。待去了蜀地,精心教养着,佑哥儿定会很快长高,也会越来越壮实。”

林微微定定神,挤出一个笑容:“承你吉言了。”

顿了顿,又低声道:“其实,祖父原本不同意我们带着佑哥儿一起走。说佑哥儿年幼,身体又弱,唯恐禁不住路途颠簸,又担心去了蜀地水土不服之类。”

“陆大哥颇花了一番功夫,才说服了祖父。”

陆天佑是陆家嫡曾孙。林微微虽未多说,也能想得出要耗费多少口舌,才能将孩子带出陆府。

还有一层原因,当着顾山长的面不便说出口,谢明曦却是心知肚明。

陆迟对宁王百般提防戒备,带着林微微远离京城,也有远避宁王之意。陆阁老肯点头,也定有这一层缘故。

谢明曦笑着伸手抱过佑哥儿:“我来抱一抱佑哥儿。”

和活泼好动的阿萝不同,佑哥儿颇为文静,乖乖坐在谢明曦怀中,并不乱动。一双黑如宝石的眼眸,格外清澈。

谢明曦对佑哥儿也格外喜爱,伸手轻抚佑哥儿的小脸,佑哥儿咧咧嘴,清晰地喊了一声“娘”。

林微微也从顾山长手中抱过了阿萝。正惊叹于阿萝沉甸甸的体重,听到这一声娘,立刻瞪圆了杏眼:“混账小子!你亲娘在这儿呢!”

佑哥儿哪里听得懂这些,他只学会了这一个字,见了谁都喊娘。

顾山长听了有趣,将佑哥儿抱了过去。果然,佑哥儿也冲她叫了一声娘。林微微气得要拧佑哥儿耳朵。

佑哥儿人小心眼倒是不少,立刻将头钻进顾山长怀中。

阿萝不乐意了,在林微微怀中扭来扭曲,冲着顾山长伸手。显然是不高兴佑哥儿抢了她平日的位置。

顾山长索性将阿萝也抱了过来。孩子都还小,腿上一边坐一个也无妨。

佑哥儿文静秀气,阿萝却气势汹汹,伸手扯了佑哥儿一把。佑哥儿扁扁嘴,哭了起来。

林微微这个亲娘,半点都不介意,反而咯咯笑了起来。

谢明曦也被逗得抿唇直笑。

第七百零七章 刺客

自京城至川蜀,有千里之遥。

若快马行军,日夜兼程,需半个多月。

蜀王此行就藩,既有女眷又有孩子,行路以马车为主,速度自是快不起来。每日不过行路三四十里罢了。

如此行路几日,陆迟赵奇等人都有些闲不住了,不愿再坐马车,各自骑着骏马随在盛鸿身侧。

“照眼下这样的速度,要两个月左右才能到蜀地。”陆迟低声建议:“殿下倒不如先派人探路,先一步到蜀郡打点好住处及庶务。到时候安顿起来也便利些。”

陆迟的建议颇为中肯可行。

盛鸿略一思忖,便道:“待到晚上,一起商议此事。”

到了晚上,众人被召至盛鸿面前一起商榷探路安顿之事。

叶景知身为藩王长史,沿途的衣食住行种种繁琐庶务都离不得他。如此一来,便要另择人先行去蜀郡。

谢元舟自告奋勇:“殿下,我愿做先锋!”

他已打定主意要追随盛鸿,自然要把握机会竭力表现,日后方能有一席之地。

谢元舟也想得清楚明白。他只有一个秀才功名,连个举子都未能考中。和陆迟等人不能相提并论,比起进士出身的萧宇凡也差了一截。

日后到了蜀地,郡守知府知县之类的官职,他是一个都挨不上。在蜀王殿下麾下当差行走倒是合适。

梅也道:“殿下,我也愿前往。”

梅和谢元舟情形相若。

谢元舟是谢明曦的堂弟,梅则是梅太妃的娘家堂侄。私下里盛鸿喊一声表兄,也算合适。

梅年龄稍长,今年已二十有六,三年前考中了秀才。在一群年少得志的英才中,委实平庸,不堪一提。可在梅家子孙中,已算是“读书有成”了。由此也可见,梅家后辈平庸到了何等地步。

盛鸿冲着梅太妃的颜面,总要提携梅家人一二。此次来蜀地就藩,便选了梅和另一个远房堂兄梅祈同行。

梅比梅祈灵活一些,一看有机会,立刻主动请缨。

盛鸿思虑了一回,点点头应下了:“也好,你们两人从明日起,便领五十个侍卫先行一步。到了蜀郡后,先执本王名帖,去见蜀郡的郡守。先打点好住处,其余诸事,待我们到了蜀郡再说。”

谢元舟梅一起肃然领命。心里不约而同地嘀咕了一回,两人一同前去,若意见有分歧,到底谁听谁的?

盛鸿似窥破了两人的心思,又张口补了一句:“梅表兄年龄稍长,见识也多一些。元舟若有不懂不会之处,不妨多张口向梅表兄请教。”

两人再次应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