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章 母女(一).4(2 / 2)
“二嫂要教养一双儿女,五嫂除了霖哥儿之外,还要教养霆哥儿。我打发两个太医,随你们一同回府,日后有太医精心照料孩子的身体,你们也能宽心。”
赵长卿感激涕零:“多谢七弟妹。”
打发太医去王府,才是最实惠的赏赐。
有太医照料,孩子们多一层保障。更重要的是,谢明曦以此举动昭告众人,帝后对鲁王府闽王府的回护之心。
至此,赵长卿心底最后一丝怨怼也悄然散去。
平心而论,彼此立场互换,她根本做不到这一步。
尹潇潇并未言谢。她和谢明曦之间,无需说半句客套话。她直接张口讨要霆哥儿的用度:“霆哥儿随我回闽王府,以后衣食用度可不能少了他那一份。”
谢明曦哑然失笑:“放心吧!绝不会忘!”
尹潇潇这才放了心,嘀咕道:“反正,有什么无法解决之事,我就命人送信进宫。你不管可不行。”
一副就此以后母子都要赖上谢明曦的架势!
谢明曦哭笑不得,点点头应下。
……
当日晚上,赵长卿尹潇潇一起出宫回府。
消息传开,众臣不由得在私下感叹。
帝后行事,颇见仁厚气度。
比起小心眼爱记仇气量狭窄的建安帝,新帝委实强了不止一筹。谢明曦这些时日的表现,亦远胜过当年的萧皇后,足可见大齐皇后的气度。
待到隔日,谢明曦进慈宁宫为李太皇太后伺疾之事传出来,宫中内外对谢明曦更是一片赞扬。
大齐以孝治道,哪怕是做个样子,这样子也做得极为漂亮了。
也不知是谁传出了谢皇后的一番话,更令众人动容。
“皇祖母病重数年,母后因宫务烦心操劳,无暇分身伺疾,心中一直耿耿于怀。今日我能代母后前来为皇祖母伺疾,为母后分忧,为皇祖母尽孝,便是再辛苦,我亦心甘情愿。”
“从今日起,我愿一直为皇祖母伺疾。皇祖母的病症一日不好,我一日不会接手宫务,亦不会执掌凤印。”
好一个孝顺的谢皇后!
好一个不重权势品性高洁的谢皇后!
短短几日,谢皇后的贤名沸沸扬扬,传遍宫中内外。
相较之下,大权独揽的俞太后,便有些令人诟病了。
孙媳伺候祖母,当然是应该的。身为儿媳,只顾着揽着凤印和宫务,对婆婆的病症不甚过问,打发自己的儿媳为自己代劳,未免有些过分了。
清正刚直的林御史立刻上奏折,参了太后一本。
大朝会上,文武百官皆在朝堂上,林御史略显愤慨激昂的声音,在金銮殿里回响:“……太后娘娘所作所为,对李太皇太后娘娘称不上一个孝字,对皇后娘娘称不上一个慈字。臣本不该言太后娘娘之过。只是,臣既为御史,绝不能因敬畏太后娘娘权势畏缩退后。”
“今日,臣上奏折弹劾太后娘娘。”
“臣知道皇上对太后娘娘一片孝心,子不言母子过。”
“俗语有云,修身治家平天下。皇上身为天子,家事亦是国事。皇上若因孝道二字,对太后娘娘的所有行径皆默许纵容,才是天家之不幸,亦是国之不幸。”
第八百零八章 权谋(一)
林御史这一番话,如石破天惊,震得众臣都有些回不过神来。
紧接着,萧尚书出列启奏:“臣恳请皇上早日行皇后娘娘的册封礼,如此,中宫归位,执掌凤印,方能拨乱反正。”
此言一出,众臣更是震惊不已。
萧尚书是萧语晗的亲爹!
萧语晗做了三年的憋屈皇后,有别的臣子曾上过奏折,奏请太后娘娘交还凤印之类。萧尚书却一直闭口不言。
谁能想到,新帝登基没几天,萧尚书倒是第一个挺身而出,为谢皇后奏请行册封礼。
这……
向帝后投诚之意太明显了吧!
萧尚书话音刚落,年迈的俞掌院便站了出来:“萧尚书此言,臣以为不太妥当。先帝下葬不久,萧皇后历经丧夫之痛,现在又要让出中宫皇后之位,岂不是在萧皇后的伤口上撒盐?”
“皇上对寡嫂,难道毫无敬重怜悯之心?”
众臣:“……”
萧尚书奏请为谢皇后行皇后册封礼,跳出来阻拦的竟是俞太后的亲爹。
今天大朝会唱的这出大戏,委实太精彩了!
紧接着,驸马顾清的亲爹顾大人也出马了,义正言辞冠冕堂皇地反驳萧尚书,支持俞掌院。
另有数名官员,纷纷出言附和俞掌院和顾大人。
已升迁做了礼部尚书的谢钧谢大人,说话自有分量:“兄终弟及,此事历朝罕见。如今皇上已登基,谢皇后的中宫皇后之位,理当正名。否则,拖延时日久了,岂不损了萧皇后的清名?”
“说句不中听的,便是在普通百姓家,小叔和寡嫂也得避嫌。如今皇上坐着龙椅,倒令寡嫂担着中宫皇后之名,这成何体统?如何对得住死去的先帝?”
不得不说,谢侍郎升做了谢尚书之后,词锋锐利更上一个台阶。这一番话,顿时令俞顾众人陷入被动。
盛鸿坐在龙椅上,不动声色地看着热闹,一边在心中暗暗偷乐。
谢钧这一番说辞,皆出自谢明曦的谋划。
一扯到萧皇后的清名和建安帝死后的帽子颜色问题,俞掌院顾大人也被噎得无话可说了。
而此时,随着谢钧的犀利反驳,赵阁老陆阁老也张口出声,赞成早日行皇后册封礼:“谢尚书言之有理。”
“老臣奏请皇上,早日下圣旨,行皇后册封礼。”
更出人意料的是,告病回了朝堂的李阁老,竟也旗帜鲜明地支持谢皇后:“老臣也以为,此事不可再拖延。”
李湘如的尸首被送回李家,李阁老已知这是帝后在释放善意。偌大的李家,不能受宁夏王夫妇牵连。
更何况,谢皇后连着几日在慈宁宫伺疾,为李太皇太后做足了颜面。李家不能不领这份人情。
李阁老人老成精,思虑几日后,重回朝堂。一张口便向新帝示好。
几位阁老一张口,大势已定。
新帝终于张口道:“众爱卿所言,朕心中亦早有思量。朕为天子,朕的发妻,理当为中宫皇后。礼部尽早选定吉日,行皇后册封礼。”
说完,新帝又微妙地轻叹一声:“母后那边,朕亲自去椒房殿向母后言明。家事即国事,想来,母后也不会因这区区小事生朕的气,更不会母子离心。”
俞掌院和顾大人黯然对视,心中各自暗叹一声。
新帝虽然年轻,权谋之道却运用娴熟。今日朝堂之上的角逐争锋,便可窥见一斑。最后这一席话,更是厉害之极。
俞太后想阻拦拖延谢皇后的中宫册封礼,怕是枉费心机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