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5章 出门便有喜鹊叫(1 / 2)

加入书签

崇祯站在龙椅前,下面围着首辅周延儒、大学士温体仁、文渊阁大学士吴宗达、礼部尚书徐光启、兵部尚书梁廷栋、兵部右侍郎侯恂、礼部侍郎钱谦益等人。

面前摆着一副舆图,崇祯正兴致勃勃地给大臣们分析着此次陕西和河南的战事。众人都是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模样,听着坐在龙椅上的那个二十来岁的少年侃侃而谈。

除了温体仁偶尔附和几句,其余众人均都保持沉默。

讲了一会,崇祯也不知是讲累了,还是没人附和觉着无趣,便重新坐在了龙椅上,瞅着前面那些一个个老神在在的大臣,心里越发的不满:

“周卿家,你对河南的战事怎么看?”

听到皇上点自己的名字,周延儒忙从老僧坐钟的状态中退了出来,出声答道:“陛下,若问治国理政,老臣自是胸有韬略,但是若问战事,这就不是臣所精通的了。若是万一所言有误,岂不是犯了欺君罔上之罪。”

说罢,对着崇祯拜了下去。

讨了个没趣,崇祯挥了挥手让周延儒站起身,又将头扭向梁廷栋:

“梁卿家,你是兵部尚书,战事你自是行家,依你看,这河南的战事多久可平?”

梁廷栋:“·····”

“回陛下,这影响战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比如粮食是否缺乏,这是行军作战的前提。兵器是否充足,箭矢是否够用,这冬天天气寒冷,士兵御寒的衣物可否准备妥当········”

话没说完,只见崇祯不耐烦地说道:

“你直接说,是一个月还是两个月,还是三个月,这河南的战事能够结束。”

“这·······”梁廷栋有些犹豫,低着头悄悄地瞅着崇祯一眼,发现皇上隐隐有了怒意,忙出声说道:

“臣推测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长不会长过三个月,短不会短过一个月。”

“哦?为何?”

听到梁廷栋这么说,崇祯的表情这才有些转喜,逼问了起来。梁廷栋毕竟有些真本事,大胆地说出了他的推测:

“底线说一个月是因为从开封到光州的路途较远,从集结兵力到抵达光州,中间的路途最少就得十余日。而且这杨贼定不会束手就擒,手下毕竟有着近万大军。如果杨晨那厮选择与我军的四万大军野战,定然会被击溃,光州之乱自是迎刃而解。

若是贼人守城不出,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贼人城中所囤积的粮草必定不足,能有数月之用便已然很多,再加上大军攻城,哪怕攻不下来也能活活耗死贼人。所以臣推测这最长也用不了三个月。”

“哈哈哈,梁卿家此言差矣。”崇祯虽然做着反驳,但是表情却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有些自得。

“在朕看来,我堂堂天朝四万大军,去打那不足万人的流贼,无论在人数或是武器上来说,那些流贼都没有一战之力。无需三个月,最多一个月,这捷报定是能传来。”

崇祯自信满满,见梁廷栋不说话,以为他还有些不信服,就又说道:“梁卿家怕是想起了这陕西的流贼,为何却迟迟难以剿灭吧?”

“陛下圣明。”梁廷栋恰到好处地弯下了腰。

“陕西杨大人主张招抚,自是不会派大军攻打,所以这陕西的流贼一直未能解决,但是前几日杨大人刚给朕呈上了一个密折,你们传着看看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