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1 / 2)
2012年,7月13日。
意大利,威尼斯。
当收到周易那边发过来的导演邀约时,刚参加完评委会议的陈可欣顿时有些纳闷。
因为自从《投名状》之后,他和高飞就没有什么交集了。
而当初承诺的一座影帝奖杯,自然也就权当放屁了。
当然,高飞本来也没当真。
因此在和陈可欣的电话中,高飞一点也没提当初的事情,而是就事论事的针对《七月与安生》这个项目和他聊了一下。
其实本来像这种事情,圈内一般习惯见面谈的。
毕竟怎么说也是几千万的项目,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可是当周易这边联系陈可欣团队之后才知道,他今年受邀出任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评委,眼下人在威尼斯。
所以如果想要面谈的话,除非高飞专门飞一趟威尼斯,否则也就能等半个月再聊了。
高飞得知之后也懒得再拖拖拉拉的,这才直接给陈可欣打了个电话。
只是两人虽然在电话里聊得不错,但是挂断电话之后,陈可欣却忍不住面露犹豫之色。
见此情形,沙发上正在看时尚杂志的吴君茹当即随意道:
“点呀?有钱赚都唔好?”
“噉又咩好考虑嘅,你知唔知港岛而家有几多人有工开啊?有嘅捞就唔错啦!”
说罢,吴君茹还不由摇了摇头,感慨道:
“况且高飞而家系大老,唔系当初个个功夫仔啦,第一次揾你拍戏,点都要畀个面啦!”
话说香江那边对高飞的感官其实挺复杂的。
刚开始高飞在内地逐渐走红的时候,香江娱乐圈还对他各种调侃,说什么香江过气的十八线艺人去内地都能红起来,言语之间充斥着各种优越感。
可是随着高飞的事业一路走高,发展的越来越好,香江娱乐圈便开启了吃柠檬模式。
开始动不动就说高飞是白眼狼,要不就是各种阳阳怪气的讽刺高飞见利忘义,不知道感恩。
反正韩莉麾下的公关团队没少怼他们。
只是当高飞收购了周易,并且将公司的估值做到将近五十亿之后,说这种话的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少。
甚至有些底线灵活的娱乐圈人士,都开始大谈什么港圈培养机制的优越性,否则也不会诞生出高飞这种优秀的人才了。
还别说,如果真要较起真来,高飞还真是从港圈出道。
只是早先他们没把高飞当自己人,现在高飞自然也不会被两句漂亮话就给哄回去。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之所以有这种改变,究其根本其实就像吴君茹说得那样,无非是指望他这个大老开工的时候能照顾一下,好让那些待业在家的人有工开!
别看这几年港片每年都还能出产四五十部,可实际上自从千禧年之后,至少有一半的幕后工作人员已经处于半失业的状态。
没办法,一共就那么多岗位,自然养不起那么多幕后。
即便王京再怎么全年无休的拍烂片,可依旧不可能养活所有人。
毕竟港片全盛之时实在培养了太多的幕后和演员了,不知道有多少人都靠着这条影视产业链生活。
当然,香江电影人也不是傻子。
当初在察觉到港片的颓势不可避免之后,便有不少香江电影人北上讨生活。
因此早几年内地的很多剧组,其实都有来自香江的幕后工作人员的身影。
可以说内地影视行业的兴起,确实有他们一份功劳。
只是能北上的终究是一部分,因为各种现实的原因,大部分幕后其实还是选择留守在香江。
这也是为什么吴君茹会发出各种感慨的原因。
不过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可陈可欣也有自己的顾虑。
于是吴君茹的话音刚落,便见陈可欣便一脸无奈的叹声道:
“你当我唔想呀嘛?唔系档期撞上咗呀!”
“飞仔系大老,中影嘅韩总就唔系大老啊?”
“两边都系大老,你叫我点拣?”
……
原来韩三品一直想拍一部反映当代创业故事的电影,而中影的副总张强知道之后,便主动推荐了新东方,并且联系了出身新东方的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写了初稿。
因为徐小平本人曾经是新东方的联合创始人,曾与俞敏洪、王强并称为新东方“三驾马车”。
所以在看完他干货满满的初稿之后,韩三品当即便决定立项。
只是因为徐小平终究是外行,在尺度上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把握,因此有不少情节韩三品看过之后还是给删了。
比如新东方创业初期曾经遇到过的一些困难,虽然确实客观存在,但并不适合放在台面上讲,否则就有抹黑官方的嫌疑。
届时就算这个项目是韩三品发起的,在总局那边也未必能通过。
除此之外,还有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个人经历,韩三品也删去了不少。
一来,还是涉及当时的社会负面,有关方面可能通不过。
二来,则是因为事情确实有些太离谱了,怕观众看了不相信这是真事。
所以为了避免麻烦,韩三品便索性删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