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一十八课(2 / 2)

加入书签

上边的那行字稍微大一点,只有几个字:【北宋,赵匡胤(收)】

下边是:

【这是降血压的药,等下次看直播的时候,如果有头晕、头痛、胸闷,或者恶心、想吐,看不清东西以及呼吸困难的情况出现,请按照里边的说明书及时吃药哦!】

那张纸条并不大,所以下边的那些字要小上很多,看得出来写下这些字的人是在小心翼翼缩小着字体,以保证让全部内容都写上。

揭下纸条,下边的盒子上印着几个大字,

还有一些奇怪的字符。

盒子轻飘飘的,打开后才发现这应该是个纸质的,难怪这么轻——盒子里是两“张”奇奇怪怪材质的东西,里边均匀分布着一些丸状的小片片。

赵匡胤一头雾水,又在盒子里掏了掏,掏出一张折叠着的纸。

纸一面是看着有点熟悉但又不熟悉的汉字,一边是奇怪的字符。

但明明都是不认识的字,汉字他能认,那些其他的字符却不认识——不过这也都是常态了,天幕送过来的东西,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但让赵匡胤觉得奇怪的是,李晓诗……为什么突然要给他送药?

这些小片片是药么?怎么会有药长这么个样子?要说是丸药的话,丸药哪有这么小的?

血压又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要降?

实在闹不明白,赵匡胤干脆把两“张”药揣了起来,一边分出去一颗让人拿去试药,看看有没有什么毒性危险性,一边掉头回房,决定去研究一下那张“说明书”。

打弟弟或者看弟弟打侄儿哪天都可以,现在先去把这个药给研究明白了——李晓诗应该不做无用的事,没准过两天的“直播”上还真要用到呢。

同样收到这份药的还有一个人。

不是宋朝的什么皇帝,也不是什么下次直播的“正主”本人。李世民拿着手里的药,一脸迷惑。

这是……?

但在他看完那说明书上写的“症状”之后,忍不住呼吸都停顿了一下。李渊、他的耶耶,不就经常会有这些问题么?难道这病就是“血压”引起的?

那李晓诗给他送这个药……?

是说他之后也会么?

意识到这一点,李世民手里这两板降压药瞬间就变得烫手了起来。他是给李渊送过去,让李渊缓解不适,还是留着给自己?这是……考验么。

没有惊动任何人,李世民把自己关进了书房,一夜过后,他按照说明出给自己留出了一次使用的量,把剩下的派人给李渊送了过去。

他甚至没有派人去试药,就选择相信这个跟他从来没有真实接触过、却也因此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未来的小姑娘。

李晓诗:真的不是什么考验啊qwq

真的是给你吃的啊!

跟李渊没有半毛钱关系啊!!

降血压是长久的,你就算把这一盒都给他了也是没有用的!!这是给你临时降血压用的!!!李晓诗不知道李世民的操作,不然一定要哭。

她只给两个人两个人买了药,而且每人只有一盒,不是因为别的,纯粹是因为药这种远远超越了时空科技发展水平所能达到的极限的东西实在是太贵了。

不是本身贵,是“科技税”贵。

把这种东西送过去的“邮费”更贵。

不然主播们直接当药贩子好了直接就能牟取暴利、还当什么主播啊?平台对这些还是有不小的限制的。

不信就看李晓诗。就这么两盒药,一下子她库存的虚拟货币就用光了,还从系统处她的小金库了取了一部分出来才抵上。

.她实在买不起更多了。

这还是在0022的指点下在平台商城里买的、性价比相对很高的一款了——不过她在买的时候,还是挑了这些药里把对人体的副作用降低到极致的,为的就是担忧古人的身体对这些未来的东西产生什么“药物过敏”之类的,为此还舍弃了一部分的性价比。

不过0022说了,保证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她这也才放心寄出去。

至于为什么给这两位.…

给赵匡胤是因为他可以说是能影响许多个未来宋朝走向的人了,而且是那个对宋之后的待遇最有可能感到心痛,感受最深的统治者,所以给他,让他保证自己的身体,然后去改变更多个“有可能”的未来。

给李世民……

绝对不是因为什么查到了李世民之后可能也有高血压之类的,而是李世民这个人的“情绪敏感”实在是太出名了!

她真的好怕听一个宋朝的事把李世民给听个什么问题出来,再让历史上平白无故少一个明君——毕竟之后的课、呃,真要听的话,那可是比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比李隆基都要气人无数倍的!

虽然论百姓的苦难和遭遇,五胡乱华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才是个中翘楚,但宋,和那些本质上是不同的。

读那些历史,会觉得愤怒、愤慨、恼怨。

读宋.…

那是一种一层一层叠摞起来的无力感和绝望感。李晓诗自己学和看的时候,就觉得喘不过气。

但是其他的皇帝嘛……首先,像始皇帝和汉武帝,这两位这种层次的皇帝,一个是以霸气闻名、一个又是出了名的“薄情”,她是真不担心这两位会因为别的朝代的事把自己身体给搞坏,而其他皇帝同理——毕竟是封建王朝,没谁会因为“别家”事把自己搞崩溃吧?

但她也知道给皇帝的药一般都是要拿去“试毒”的,所以提前两天寄出去。

等到她终于抱着课本开始了正式的直播,各大朝代的观众已经严阵以待准备好了。

赵匡胤的手边就放着清水和药,另外的手边是一壶参茶。

大殿里,仍旧是老几位的“客人”,赵光义,赵光美。

不过这次又多了个赵恒。

老赵家开国前三个“皇帝”齐聚一堂,等着听之后皇帝们的事。

李晓诗的身影出现,不是在她自己的屋子里,而是像之前的“特色课”一样,换了个场地。她的身后是一些书画。

李晓诗微笑打招呼: 大家好,猜猜我这是在哪里?“这是一座……唔,郡公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