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五行山心猿归正,鹰愁涧意马收缰(1 / 1)
四、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西游记第十五回(有些版本是第十四回)的回目叫“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心猿指的是孙悟空,六贼就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了。
唐僧收了悟空,一路前行,正走间,路旁唿哨一声,跳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刃强弓,大喊打劫。
西游记里多次出现过强盗打劫的情节,每次的含义都不一样。在古代,强盗打劫出家人并不常见。按教义,出家人个人不积蓄财产(所以自称贫僧),尤其是那些出门在外的出家人,可以说是赤贫,因此不是理想的打劫目标。当然唐僧骑了一匹白马,也可能被强盗盯上。
那么这次遇到的强盗是什么含义呢?这次的强盗可是写进了回目名字的,那肯定是与众不同的。
这六个贼叫什么名字呢?非常的特别,六人分别叫做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这六人自称“大名久播”,又说“你量不知”。前后矛盾,不知所云。既然是大名久播,后面应该说:“料你也有所耳闻”才对。
悟空一听,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悟空此言更是摸不着头脑,一边说不知道人家名字一边说是人家的主人公。
先看六个强盗。六个强盗的名字就是“六根”。哪六根?眼、耳、鼻、舌、意和身,就是指人的六种感知功能,由这六种感知功能的喜好、贪爱,进而产生执着,于是,欲望就产生了,就是六欲。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痛苦,即使欲望暂时得到满足了,还会引起更大的欲望继而成瘾。
再看孙悟空说的“主人公”。六根之主是谁?心!西游记开篇这七回,孙悟空的表现就好像人心,激荡散乱,浮躁不安,不平不静,处于难以控制的状态。到这一回,孙悟空自己点明,就很清楚了,孙悟空就代表着“心”,所以称“心猿”。
孙悟空这心猿保唐僧去西天取经,重新修行,走上了正道,这六根不净的问题就必须要解决了。于是悟空面对六贼,毫不留情,尽皆打死。这一行为寓意就很清楚了:悟空已经去除杂念,六根彻底清净,表明猴王的修行从“有心追求”达到“一心悟空”的新阶段。
然而唐僧还是六根不净的,最起码他是“身本忧”的。他担心悟空杀伤人命牵累他,脱不了身,影响自己西去拜佛求经。六根不净的唐僧就开始教育六根清净的悟空,“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了这五百年之难。”
脾气暴躁的猴王受不得气,跑了。
五、心理扭曲的唐三藏
悟空受了气,丢下唐僧,一筋斗跑到东洋大海,和龙王喝茶聊天去了。龙王给悟空讲了张良“圯桥进履”的故事,劝解道,如果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听劝,就回转去保唐僧。
可以想见,即便龙王没有劝悟空,六根已净的悟空也会转回去保唐僧,只是早一些晚一些的区别。
话分两头,唐僧就没那么舒服了,一个人凄凄苦苦牵马前行。路遇观音菩萨化身年高老母,得了紧箍,学会了“定心真言”(紧箍儿咒)。你看这紧箍咒叫“定心真言”,定的就是心猿,完全是为孙悟空量身定做的。两人下好了套,专等悟空回来。
悟空回来后,见了埋下紧箍的嵌金花帽和光艳艳的一领绵布直?,便问唐僧是不是从东土带来的,唐僧开口就胡说了,这是小时穿戴的,这帽子带了,不用教就会念经,这衣服穿了就会行礼。悟空单纯,见衣帽好看,就向师父讨要,唐僧顺水推舟,就让悟空穿了。
看看这和尚,刚刚还教训悟空,“出家人不要说谎”,转过身来,自己就撒个弥天大谎。菩萨能骗我唐三藏去西天取经,我唐三藏便能骗你这猴头孙悟空自己带上紧箍!不要以为你本事大我就治不了你!
这边猴王穿衣戴帽,感觉太合适了,就像比量着身体裁剪的一般。各位看官可得长点心,如果有无缘无故得来的财物,还附加了各种贴心关爱,那么就要认真想想背后是否有什么阴谋诡计等着你。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此言非虚。
唐僧见悟空带上帽子,饭也不吃了,默默的念了一遍紧箍咒。这真是心理扭曲了!菩萨教他紧箍咒时,说的是“他若不听你使唤,你就默念此咒”。现在悟空什么错也没犯,还给他打水喝拿干粮吃,他就为了试试紧箍咒灵不灵,弄的悟空头疼打滚。
孙悟空想撬断勒在脑门上的紧箍,唐僧又念咒语,疼的猴王面红耳赤,眼胀身麻。悟空回过神来,问道:“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这和尚又撒谎说自己念的经,不曾咒。悟空说你再试试,唐僧真的又念。一念又疼,悟空求饶。这和尚问了两句话,话里满满的都是得意:“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你再可无礼了?”。悟空从此服了管束。
心是收了,也扭曲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