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章 百花羞(2 / 2)

加入书签

“公主?什么公主,难道这女骑士是某个KTV的公主,陪着这一群汉子在玩制服诱惑?”

李牧顿时想岔了,看着眼前的七个大汉,脑中闪现出某岛国一人田挑战十几人的场面来。

那女骑士被李牧抱住,尴尬不已,并没有激烈反抗,只挣扎了几下,低声喝道:“快放开我。”

但李牧正在想着“一个挑战十几个”的事情,并没有听到。

那持刀的将军模样的骑士看李牧出神,又看出他穿的不是本国衣服,又喝道:“这里是宝象国,你冒犯的乃是宝象国的百花羞公主,还不束手就擒,念在你也是无意冒犯,可以从轻发落。”

“百花羞公主?”李牧一怔,低头看怀中的女骑士,虽是作男装打扮,却仍掩不住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更因为高鼻深目,眼睛湛蓝,大异中原之人,自有一种奇特的异域风情。

他这才意识到这样抱着人家不妥,慌忙放开手,百花羞公主跳下马来,对李牧怒目而视。

李牧和她对视,脑中却想到西游中的情节,记得这百花羞公主正是宝象国的公主,后来被二十星宿的星宿的奎木狼变化的黄袍怪抓走,做了十三年夫妻,并生了两个孩儿。

一直到唐僧师徒路经此地,百花羞公主求救,奈何猪戒和沙僧都不是黄袍怪的对手,最后还是猪戒去请来被唐僧逐走的猴哥,才把她救了出来。

后来传言这百花羞公主原来是天庭披香殿的侍女,因和二十星宿的奎木狼发生了超友谊的关系,被贬下界,才做了宝象国的公主。

而那奎木狼后来偷偷下界,变作妖怪,掳走百花羞公主,再续前缘,后来被猴哥擒住,玉帝也只是罚这奎木狼替太上老君烧丹炉,还是停薪留职的那种。

当初李牧看到这一集的时很是有些纳闷,想黄袍怪神通广大,直接可以去宝象国把前因后果向皇帝讲明,那宝象国皇帝还不屁颠屁颠的把公主嫁给他,何必用抢的?不合理啊。

在李牧看来,最正确的答案就是百花羞公主根本不是什么披香殿的侍女,天庭是在包庇奎木狼。

但编出百花羞公主和奎木狼有这么一段过往,就能掩盖奎木狼的强奸罪,还能给人竖立奎木狼一个痴情男人的形象,为了爱情,竟然舍弃了天庭官职,宁愿在地上当妖怪。

不得不说受理黄袍怪案件的这个法官太精明了,既没有得罪黄袍怪身后之人,又给外界了一个交代。

这主要还是因为这奎木狼关系和后台很给力的关系啊。

想这从这奎木狼这么长时间不去上班,吃了这么长时间空晌,不上班白拿工资,其他人并不敢揭发他,以及后来事发也只罚了个替太上老君烧丹炉,还是停薪留职的那种。

如果不是被唐僧师徒揭露,估计还发现不了,不知道要逍遥到什么时候

还有就是为什么偏偏让唐僧师徒发现的这个事情,这其中也有文章。

那时候猴哥不在,戒给唐僧去化斋在半路上睡觉,沙僧去寻找,唐僧独自一人,在知道西天路上遍布妖怪的情况下还到处乱跑,还偏偏跑到黄袍怪的洞府里,那有那么巧的事情。

其实往深层次想也能推敲出一二,或许这件事情的幕后推手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佛教。

纵观封神和西游,佛教一直都在不遗余力的“扩招。”

封神一战,阐教和截教均伤亡惨重,西方教成了真正的赢家,不知趁机招揽了多少神仙。

而到西游之中,更有不知多少人被佛教收编,牛家父子,黑熊精,猪戒,沙僧,白龙马,黄风怪……就连犯下造反罪的猴哥最后也成了佛教的一级打手“斗战胜佛。”

两件事情一联系,事情就好解释了,佛教通过黄袍怪事件在给外界释放一个信号,“大家看看这天庭是多么腐朽,有关系,有后台的可以不上班白拿工资,老老实实上班的一辈子原地踏步,大家别跟着天庭混了,来我佛教吧,大家凭本事吃饭…”

“大胆狂徒,竟然冒犯公主,大家上,给我杀了他。”

刚才那个将军模样的男子看李牧盯着百花羞公主出神,顿时大怒,此时公主已经脱离了李牧的掌握,再没有顾及,挥舞着刀扑了上来。

其余骑士也一拥而上,百花羞公主虽然恼李牧无礼,但也罪不致死,忙阻拦:“你们不要杀伤他性命,教训他一顿即可。”

众骑士闻言没有再下杀手,却只有那将军模样的骑士手中刀直取李牧头顶,并没有停留半分。

“朱琅,你敢…”百花羞公主大急,来不及阻止,却听得当的一声异响,好似两块金属撞击在一起发出。

被称为朱琅的那人接连退后几步,看李牧竟然毫发无伤,依旧笑嘻嘻的站在那里望过来,低头看去,自己手中的长刀却崩了几个大口子,眼看不能用了。

“好硬的头颅?”朱琅大惊失声。

李牧跟着猴哥修炼了这么久,虽没有猴哥的头那样坚似金刚,但自问挨一下凡铁所造的兵刃还是绰绰有余的,是以刚才并没有躲避。

“如果不是我的头够硬,只怕被你劈成两片了。”李牧收敛笑容,盯着朱琅,“你这人因为一件小事就大动无名,视人命如草芥,以后不知会有多少人遭殃,与其那样,不如我现在就给你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你以后别这么猖狂。”

“我乃是宝象国骠骑大将军之子,你敢…”

寒光一闪,铿的声中,李牧瞬间来到朱琅身后,做了一个很装逼的动作,抬头成四十五度角,神情十分落寞,缓缓把剑插入了剑鞘。

“寻遍天涯,竟没有人能接住我一剑,呜呼,纵横天下求一敌手而不可得,无可奈何,人生诚寂寥难堪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