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1 / 2)
第 4 3 章
第二天天刚放亮,也就是牛得万去世的第五天,老牛家开始发送牛得万。老牛家的大门全部打开,大门里面已经是站满了人,在这人群中有抬重的人,有吹鼓乐的人,有亲友和乡邻跟着送葬的人,老牛家的孝子贤孙,身穿重孝的孝服站在最前面。黑漆的棺材已经绑好了杠子,抬重的十六个人把杠子预备在肩膀上,弯着腰正等待着牛五爷的号令,还有十六个人随时准备轮换,一切安排就绪。
“抬重的,预备——起!”牛五爷用洪亮的嗓门高喊了一声。
牛五爷的话音刚落,那十六个人就把重重的棺木一下抬起。
就在牛五爷喊预备起的同时,鼓乐声响起,小锁呐仿佛女人尖利的哭声,大锁呐仿佛是男人们干嚎。锣、鼓、镲,全部加入了这惊天动地的行列。
也就是在牛五爷喊预备起的同时,老牛家一家人立刻哭声一片,爹呀——男人们的干嚎!我的爹呀——这是女人们哭声加喊叫!爷爷、爷爷——这是孙子们哭声。还有跟在后面送葬的人们一片混合的哭声。
在这一片哭喊声和鼓乐声中,牛老大身着白布的重孝孝服,头上戴着重孝包头,手里打着灵幡哭喊着,摇晃着身子,第一个走出了老牛家的大门。紧跟着是牛老大的媳妇牛大嫂,接着,牛老二和他的媳妇,牛老三、牛老四、大狗、二狗……牛得万所有的子子孙孙们都跟随在后面,牛得万的子孙们走出了牛家的大门。不同的是,孙子的孝帽子上,都缝了一块小红布,表示有了隔辈人的喜丧。
鼓乐的队伍走也出了老牛家大门,仍然是两支鼓乐队伍并肩行进,他们对吹,对擂。
抬重的队伍走出了老牛家的大门,这是送葬队伍里最为庄重的一幕,十六个人抬着八根木杠,八根木杠的绳子绑的棺材底部的横圆木上。这十六个抬重的人的旁边还跟着十六个人,跟着的十六个人随时准备替换。
送葬的队伍最后面是亲友和乡亲们,他们走出了老牛家大门。
抬重的人走得缓慢,步子迈得很小,一小步一小步轻轻地走。因为在这里有个习俗,抬重不能快走,那象征是已故的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抬重的人要走出特殊的步伐来,要走三步退两步。当然走的三步是大步,退的两步基本是原地踏步。送葬的队伍从牛家大院出来向西走,走到屯中心的十字路口又朝北走。
这一路上,各家各户有好多人站在门口看热闹,还有好多人一直跟在后面的看热闹,在这类人群中自然少不了候瘸子和朱瞎子。这两个人各拄了一根棍子,一会儿走在队伍的前面,一会儿又跟在队伍的后面。
出了饮马屯,送葬的队伍一直朝北走,直奔饮马河的北河。当人们快来到饮马河河边的时候,发现饮马河的南岸边,离大道十多米远的草地上,有十几匹马散放着,马儿悠闲地吃草。马匹的旁边有十几个人站在那里,这十几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朝送葬这边望。
送葬的队伍来到饮马河边,抬重的人开始分两拨人轮流的脱鞋,开始轮流的绾裤腿。戴孝的人,吹鼓乐的人,送葬的人,看热闹的人,都开始上石头桥往饮马河的北岸走。
就在这个时候,从马队的十几个人里面走出来一个人,这个人朝抬重的人群走过来,这个人一直走到还没有过饮马河的牛五爷跟前,这个人就是蛇山的三蛇头诸葛三。诸葛三昨天晚上连夜返回了蛇山,从蛇山带来了十五个身强力壮的弟兄,连同自己一共一十六个人,骑快马赶到了饮马河的南岸,准备协助抬重过饮马河。昨天晚上,三蛇头听牛五爷说,过河的棺木不能沾水,沾水是不吉利的,所以他带的弟兄就是为了不让棺木沾水而来。
“五爷,我有几个朋友路过这里,让我给留住了,想帮着抬重过饮马河。敢问五爷,如果没有别的说法,我就叫他们过来帮忙?”诸葛三见了牛五爷,先是双手抱拳给牛五爷作了个揖。
牛五爷一看是昨天晚上给老牛家送了十块大洋的诸葛三,今天又带来十多个人来帮助抬重。牛五爷是喜出望外。
“壮士,你们来的太好了,你们来的太及时了。你看看,今年的河水太大了,人少了非要把棺材底给淹了不可,让他们都过来吧,人越多越好!”牛五爷拉着三蛇头的手。
三蛇头听了牛五爷的话,朝人群的方向招了一下手,在那边等待的十五个人都大步地走了过来,一直走到了饮马河边。
“弟兄们,脱鞋!卷裤子,下河抬重!”三蛇头的语气坚定,仿佛是军队的指挥官。
三蛇头的话音刚落,那手下的十五个弟兄,立刻脱鞋,绾裤腿,把裤子腿卷到了膝盖的上面。三蛇头也跟着脱了鞋,卷起了裤子腿,十六个人一起下了河,汇入到原来抬重的队伍里,把牛得万的灵柩团团围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