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6章 考试题目(1 / 2)

加入书签

但第三天覆试时,卷子就不会像第一天那样多了,只有几十个人,学政肯定会每份都仔细查看。

到时副考官主要听从学政的意见,只能从旁建议,所以尽管排名靠前,谢湍意的情况也不太乐观。

不过除了尽量放松心情,也没什么好的办法。

毕竟能进入覆试,已经算是极好的结果了,比上次有进步。

梁崇更是想的开,就算考不上,等两人搬来达州,想怎么考就怎么考。

还不用来回奔波。

谢湍意的努力她是看得见的,说是头悬梁锥刺股也不为过,既来之则安之,尽了人事,剩下的听天命就行。

再说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考一两次就中,那科举也不叫科举了,让其他全天候备考的考生怎么活。

谢湍意听完梁崇的安慰,忍俊不禁,回去后,又紧急复习了几个可能会考到的点。

第三天只有三十多个人参考,排队的地方清静了很多。

夫妻俩也稍微去得迟了一些。

谢湍意进门之后,梁崇本以为会像第一天一样,到了下午便能出来。

但直到天色渐暗,考场门口都点起了火烛,进去的一伙考生都毫无动静。

考场内也没传出什么考生作弊被抓的消息,迟迟未出来,只有一种可能。

谢湍意他们被加试了。

和后世考试统一出题、统一规定时间不同,大业朝的科考,地方学政有着很强的自主操纵权。

不仅题目是自己定的,碰到水准一样、难以抉择的考生时,还可以临时进行加试。

天黑了没一会儿,见院外的家属还在苦苦等待,衙役很快便跑出来通知,让几人明早又来接人。

没说缘由,只说考生第二天早上才能出来。

虽说考试期间城内放松了宵禁,但也不好让众位亲属在外面苦等一夜。

见此,梁崇收拾了东西,回家浅浅的眯了一下,第二天一早,又买好烧饼,提着热水去考场。

好在没等多久,天刚微微亮,考院的门便被打开了,一群考生颇有秩序的鱼贯而出。

有几个晃晃悠悠的,看起来马上便要晕倒。

谢湍意常年干农活,时间充裕的时候,还会跟梁崇一起上山跑跑,体质比其他读书人要强得多。

熬了一天一夜,除了面上有些疲惫之色外,倒是没像其他考生一样打摆子。

一出来,便接过梁崇手中的烧饼啃了一口,又喝了些热水,才跟着她往家赶,这回照旧没有等着放榜。

“怎的只有三十多个人,改卷的速度反而还慢了”,梁崇好奇地问他。

谢湍意吃的急,艰难咽下口中的食物,叹了一口气,“阿崇,我这次怕是玄了。”

跟梁崇猜测的一样,他们这场果然是被加试了,而且加试的题目,还颇具戏剧性。

简直让人无从下手,非常考验应变能力。

覆试的题目只有短短的四个字,“不以规矩”。

这四个字的全句叫做“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旨在强调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但因为没有和上下文一起出,四字太少,考生无法确定考官的意图,只能根据自己日常的经验,以及这句话的出处进行理解。

因此,谢湍意答的十分中规中矩,根据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以遵守规则为主题写了一篇文章。

“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舆巧矣。”

“夫规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舆巧乎?”

“则规矩实为当循之准。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哉!”

对于自己写的内容,谢湍意记得十分清楚,他也不觉得梁崇听不懂,梁崇问起,便大致的跟她复述了一遍。

梁崇听完点点头,谢湍意的这篇文章,无论是点题还是破题,确实比较平铺直叙,缺少了一点灵气和具体的实例支撑。

好处是言简意赅,主旨突出。

若是碰到一些循规蹈矩,看重学生基本功的考官还好,碰到现在这个注重创新、喜欢看个人亮点、讲究词藻的学政,希望就有些渺茫了。

谢夫子莫不是第一关就被刷了下来,在号舍里面睡了一整晚,难怪精神头看着比其他人好。

梁崇的想法都写在脸上,虽然不太明显,但谢湍意多熟悉她啊,一眼便看了出来。

用还粘着饼油的手掐了掐她的脸,不服气的说道,“别小看你夫君啊,我还是挺过了一轮的。”

虽然谢湍意答得比较拘束,但因为此次的题目含糊不清,只有半截,也有不少考生选择了跟他一样保守的答法。

剑走偏锋的反而是少数。

因此,考这道题时,谢湍意以扎实的基本功在三十八人里面暂时活了下来。

之所以说是暂时存活,是因为有二十来个人,得到的圆圈、三角形的数量基本相同。

这些人,都是些答法保守的。

学政又好好的看了一下众人的文章,筛除了十个实在不行的。

至于剩下二十八人的优劣,除了确实答得比较好的一两个,其余人他也难分高下。

便临时给他们出了一个题目,算是加试。

事发突然,学政觉得原先准备好的备用考题不太合适,见到试卷上的圆圈,灵机一动,便给众人指了指。

让二十八名考生以圆圈为题,结合孔圣之道,写一篇文章。

众人一看都傻眼了,圆圈有多重寓意,在科考上,除了批改试卷时,画圈以示录取之意,也是文章中常用的断句符号。

还可以把它理解为前次考题“不以规矩”的续句,“不成方圆”。

总之,圆圈能扯上的东西太多,但确实和孔圣之道无半点关联。

一时间,考场上的众人抓耳挠腮。

谢湍意写“不以规矩”时,就写的绞尽脑汁。

此刻再让他以“不成方圆”写一篇,更多也写不出什么花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