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凉州首功(2 / 2)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如雪。子书江远率人搅得太守府大乱,众人均出了一口恶气,无不觉得心中酣畅淋漓。于是提起脚力,施展轻功,不消片刻便已出了凉州城。随即,在郊野树林中寻到马匹,策马狂奔,返回营中。
秦王大帐,烛火飘红。在袁天罡和长孙无忌的陪同下,李世民神情焦急的等待着子书江远归来。蓦地,门帘掀动。在三人急切的注视下,子书江远和辰灵出现在了门口。
“江远贤弟,你可算是归来了。”李世民松了一口气,急忙站起身,提起桌案上的茶壶依次在两只茶杯中斟上茶,吩咐道,“一路奔袭着实辛苦,你们先暖暖身子吧。”
子书江远和辰灵双双目光中浮现出感激的神色,来到李世民的面前,分别接过其手中递过来的茶杯,将茶水一饮而尽。
“江远公子,想必此刻太守府中定是一片大乱吧?”袁天罡微笑着说道,“快些与我等说说,也好分享一下这其中的快活。”
子书江远瞥了一眼辰灵,示意他为众人讲述。自己则在靠门处寻了个位置,径直坐了下来,静默倾听,好似方才那场惊心动魄的刺杀并非是他的所为一般。
随着辰灵惟妙惟肖的讲述,众人脸上的神情不时发生着变化。或是焦急万分,或是摩拳擦掌。直到最后,方才同时吐出一口气来,转而欣然大笑。
“江远贤弟此行真可谓是深入虎穴,有勇有谋,荡气回肠。世民能有贤弟相助,真是此生有幸!”待辰灵话音落下,李世民快步来到子书江远面前,轻轻一揖,感谢道。
“秦王言重了,江远身为臣子,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罢了。”子书江远站起身来,抱拳施礼,客气说道,“秦王若要谢,还应谢袁先生才是。多亏他神机妙算,江远今日方能这般顺利。”
“不错,无忌先前也曾在坊间听说过先生的传闻,尽皆被渲染得神乎其神。实不相瞒,我那时尚属半信半疑。今日一见,确是佩服至极。”长孙无忌汗颜说道。
“哎,袁某不过是一介凡夫。哪有无忌将军说得那般神通,不过是胡乱出些主意罢了。”袁天罡微微摇手,含笑说道。
“无忌将军,这你就有所不知了。先生不仅足智多谋,为人推理算命更属大唐一绝。”子书江远含笑说道,“想当初若不是先生指点,江远又怎会知晓那六川印的下落?”
“哎,江远公子谬赞了。那不过都是些雕虫小技,不足一提。”袁天罡谦虚说道。
“如若这尚属雕虫小技,那先生为应国公的孩儿看相,又算得是什么呢?”子书江远快速接口道。
“哦?先生曾为应国公的孩儿看相?这倒是奇了,快给本王讲讲。”李世民闻言,好奇问道。
“先生,江远可否能言说此事?”子书江远看着袁天罡问询道。
“子书将军,话以至此,你还是速速说了吧,免得我等着急。快说说,究竟是何事?”长孙无忌追问道。
随着子书江远生动的讲述,三个月前发生在应国公府中的事瞬间浮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那日袁天罡到应国公武士彟的府中赴宴。宴席之上,众人推杯换盏,不亦乐乎,不知不觉间竟萌生了些许醉意。
酒过三巡,武士彟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袁天罡让入侧厅。鞠躬施礼,郑重恳求他为其四个孩儿看相。袁天罡身为修道之人,本不愿意与朝中之人来往密切。然身为故友,他也不好拂了应国公的颜面。百般纠结,思来想去,遂勉强应允。
武士彟见袁天罡答应,喜不自禁,转身吩咐管家速速将四个孩儿带到厅堂。须臾,五岁的武元庆、四岁的武元爽便牵手蹦跳着进来。在众人好奇的注视下,袁天罡伸手分别在两个孩童后脑的枕骨处摸了一下,之后便闭目静思,暗自思忖。须臾,他缓缓睁开双眼,告知武士彟二子虽有保家之才,此生却只能官到三品,无有更大的作为。
武士彠闻听此言,心中黯然。想到他这富贵显赫的家业后人不能发扬光大,不禁唏嘘不已。其后,袁天罡又为其年仅一岁半的长女看相,此女虽说长相机灵可爱,长大后定是个倾国倾城的佳人,却也只能做到一品诰命,享受一世荣华。
唯有那位只有百日的武家小公子甚是奇异,虽尚在襁褓之中,却天生乖巧。看到袁天罡来抱自己,非但不哭,反而露出了盈盈笑意。袁天罡心生诧异,因其还是婴儿,并不在摸骨的范围之中。只得依照八字推算,此子命数奇高,若是女子,日后定能执掌江山,共治天下。只可惜如今身为男子,此间定数尚不好言说。
武士彠听闻袁天罡的推演,神情一扫方才的落寞,霎时变得喜悦。继而命管家取来万金,答谢先生。继而在他的再次恳求之下,袁天罡以‘日月空’三字组合,作为其子之名,为其改名武曌。
秦王大帐,众人闻听此故事,无不啧啧赞叹。在李世民的吩咐下,各自散去,好生歇息。只待明日进入凉州,开府立业,再掀风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