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行(1 / 1)
寒冬远去,春回大地。一鸣一早就来到所里,所里的喇叭里播放着“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八十年代了,一鸣不禁感慨。
“一鸣,一鸣,所长让你去他办公室。”同事大刘跟一鸣说道。
一鸣放下手上的工作,去了所长办公室。
所长告诉他,为打破中国科技界多年没与国外接触的封闭状态,国家制订了多项对外科技与学术交流计划。经所里研究决定,安排一鸣随科学院访问团赴美学习交流,他们跨越太平洋来到了美国的旧金山。正是这一次的学习交流改变了一鸣的一生。
他们走访了美国多个城市,参观学习了许多实验室和公司。让所有人惊奇的是实验室设备都是几十人的小公司制造的,经过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周期短,品质优良。在中国几十人的小工厂只能搞些小商品加工,拥有上千人的大工厂才有能力制造实验室设备。
一鸣对新事物非常感兴趣,他问美方负责人:“这些小公司怎么能为实验室制造设备”
美方负责人告诉一鸣,这些小公司是美国新技术扩散区的新技术公司,新技术扩散区在波士顿128号公路、旧金山硅谷两地,那里有几千家新技术公司。这种公司一般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人是教授、工程师、大学生,他们有技术,负责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另一部分人是风险投资家、企业家、金融界人士,他们有钱,负责提供公司创业时需要的资金。
一鸣首次听到新技术扩散区、新技术公司这些新名词,教授开公司做买卖更是不可思议,在中国绝对不可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农工商”的观念在中国人人皆知,教授是读书人的“领袖”,哪能做买卖。
一鸣利用双方互访期间对我方的优势,向美方提出参观新技术扩散区请求。美方很快答应了一鸣的请求,一鸣参观技术扩散区后,使古希腊盗取火种神话再度上演,从此新技术产业的火光在中关村点燃。
参观技术扩散区的首站是波士顿大学教授创办的一家新技术公司,他告诉一鸣,目前公司有20多人,买卖多的时候再招些临时工,产品在全球各个核试验室使用。
一鸣问他,开公司和当教授有什么不同?
“开公司能够赚到很多钱,使我生活愉快。但是,我设计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销售,这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超过了赚钱的快乐。”
教授的一席话让一鸣对科学家、教授从商有了新的理解。
一鸣利用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待了一年,这期间他的足迹走遍了美国硅谷的各大公司,如惠普、IBM、苹果等知名企业,也走进了美国的知名学府。尤其是斯坦福大学给一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特曼出任斯坦福大学副校长后,便将学校的土地中划出几百英亩,在旧金山附近的圣克拉拉,以帕洛阿托为中心创建了一个高科技的“斯坦福研究区”。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工业园区,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硅谷”,特曼因此被称为“硅谷之父”。
特曼将土地低价提供给教授,让他们开办公司才有今天的硅谷。惠普公司就是斯坦福大学电机系两个教授开办的,第一个产品是音频振荡器,卖给了迪斯尼电影公司,从此站稳了脚跟。而大学生乔布斯在车库里设计出全球首台个人电脑,他拿设计图纸找到投资商,投资商给乔布斯资金创办苹果公司,苹果公司营业额已达到几千万美元。
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参阅了大量资料后,一鸣对硅谷、对科技现代化有了新的认识。他联想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投资200亿美元的载人飞船登上月球,又在几十年的美苏“冷战”中投入数千亿美元研发军事装备。虽然在全球军备竞赛中领先,但是这些巨额投入没给美国经济带来好处,美国与日本等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处败阵。日本的汽车、半导体、彩电等产品畅销全球,美国产品处于竞争劣势。美国为扭转被动局面推出128号公路、硅谷技术扩散区,颁布税收、贷款、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等优惠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办公司扩散新技术,使新技术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又联想到研究所几十年来研制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有些科研成果还打破“巴统”的封锁(注:巴黎统筹组织的简称。“巴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成立的联合组织,目的是阻止向我国出口高级技术产品)。可是这些科研成果长年束之高阁,与市场严重脱节。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帮助科学家们评评职称,然后就躺在实验室的仓库里睡大觉,完全没用,是大大的浪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