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巨额遗产(1 / 1)

加入书签

北京夏季的夜晚,在位于中关村街上的黄庄服务楼里,一鸣和钱跃进在这里约见了钱跃进的表哥马一先。一个一年前辞去科学院工作,开启了科研工作者下海创办民营企业先例的英雄。马一先现在可是中关村响当当的大人物,也是个大忙人,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是为国企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公司里有二三十号员工。

三人聚在一张不起眼的小桌,点上一个松鼠鳜鱼,一盘拍黄瓜,一盘花生米,三瓶啤酒,不是为了吃饭,而是向马一先讨教办公司的经验。一鸣和钱跃进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办公司,为了保险起见,找个有经验,且知根知底的人问上一问,总归是没错的。

马一先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自己所经历过的弯路,遇到过的凶险都一一相告,二人在马一先这里学到了许多办公司的经验教训。比如开公司需要大笔的注册资金、办公用地以及门市部、税务部门、上级主管单位同意,工商局才会批准,手续烦琐而且缺一不可,整个流程下来没个一年半载办不下来。

马一先的一番话,没有吓倒二人,第二天一鸣就制订了可预见的一些问题还有解决方案,二人开始有条不紊地解决难题。一鸣深知开公司哪有不遇见问题的,但遇见问题就怕了,不是男人干的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注册资金问题,最少需要两万元,平摊在二人头上各一万元。一万元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但对于80年代初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而作为助理研究员的一鸣,一个月工资也就八十几块。这是他们家的唯一收入,只能保证一家四口的日常开销,至于存款就甭想了。

万事开头难,为了开公司,一鸣第一次开口向亲朋好友借钱。亲朋好友也是穷得叮当响,但见一鸣又当爹又当妈,还得照顾七十岁老母,只能力所能及地帮补点。一天夜里,老母亲将两个孩子哄睡后,从衣柜的柜底,翻出一条折成长方形的手绢,一看就知道里面包着东西。母亲当着一鸣的面展开了手绢,里面是一本存折。母亲用实际行动支持了儿子创业。

母亲说:“这里有一千块钱,拿去开公司用吧。”

一鸣:“您哪来这么多钱?”

母亲说:“一部分是我的退休工资,一部分是我和你死去的爸一辈子的积蓄。”

看着桌上的钱,一鸣的心感到无比的沉重。

借遍了亲戚圈也就凑了不到九千块,距离一万块的指标还差一千多块,这可愁得一鸣整宿整宿地睡不着,一着急上火满嘴长疮,偏头疼也犯了。

这天一鸣又是一夜未眠,一大早起了床,给老人和孩子做了早饭,吃过早饭关宇上学去了,他正在苦思冥想给公司起个什么名字时,隔壁传来一声玻璃破碎的声音。他放下手中工作来到隔壁,看见小儿子关心正在捡地上破碎了的相框。

一鸣阻止:“关心,别动!”来到相框前。

关心指着相片喊着妈妈。

玻璃碎碴中有一张一鸣、赵容芳和关宇一家三口的照片,相片下面露出一个红色小本的一角。

一鸣拾起一看,原来是一本活期存折,家里怎么会有存折呢?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有一笔一千五百块的存款。一鸣震惊了,家里居然有这么一大笔存款,他竟然一无所知。赵容芳没有工作,家里唯一的收入就是他每月的工资。仅凭他每月七八十块的工资,一家人不吃不喝,也得攒差不多两年。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是赵容芳省吃俭用一辈子攒下的。是赵容芳在无数个夜晚,奔波于红旗公社的乡亲们家中为人和牲畜治病,以及无数个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缝制羊皮袄攒下的。一鸣禁不住想起已故的妻子,阵阵心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