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宋徽宗秘密出兵北上 1、跃跃欲试(2 / 2)
宋徽宗想了解一下,驻守在河北与河东的边防帅臣们,对出兵北伐收复燕云,分别是什么观点和态度。于是,派内侍谭稹下去秘密走访。
谭稹这个宦官,长得五大三粗,大圆眼,黑胖脸,说话声音洪亮,从外表看很像一员武将。他很注重穿戴,每天仪容整洁,有军人气质。他特别喜欢谈兵论武,讲起孙子兵法一套一套的,可实际上纯是纸上谈兵。他与内侍梁师成关系很密切。梁师成是宦官中的文人,谭稹则是宦官中的武将,两人正好是一文一武,都很受宋徽宗信任。
宋朝北方的军事防御体系,主要由河北和河东两个防区组成。河东即今天的山西,山河表里,关险重重,易守难攻。而河北则是广阔平原,一望无际。所以,河北防区是宋朝北方防御的重中之重。
宋朝在河北设有四个军事重镇,即四个安抚使路:一、高阳关路,治所在河间府(今河北河间);二、定州府路,治所在中山府(今河北定州);三、真定府路,治所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四、大名府路,治所在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高阳关、定州、真定三路驻军,与河东路太原府、代州等地驻军,构成一个南北纵向深度防御体系,是北方第一道防线。而大名府路驻军,则沿黄河东西分布,横向防御,构成宋朝北方的第二道防线。
谭稹先后走访了高阳关路、中山府路、真定府路,以及太原、代州等地的边关帅臣。高阳关路安抚使兼知河间府是吴玠,定州路安抚使兼知中山府是张杲,他们都一致赞同北伐。他们认为,燕云之地本是汉家故土,理当收复,伐燕可取。
河东经略使兼知太原府名叫薛嗣昌,他对北伐燕云似乎更加热切。他不仅向谭稹表示支持北伐,还带着经过他亲自加工润饰过的辽国谍报,特意回京城面奏宋徽宗,请求出兵北伐,收复燕云。说到动情之处,薛嗣昌竟泪流满面。
代州(今山西代县)是河东路最北端之军事重镇,与辽国接壤。代州守臣王机对谭稹说:“代州对面即是辽国的武州和应州,最近时常有辽兵从那里跑过来投诚。据他们说,辽国皇帝已不得民心,所以伐燕可行。”
然而,也有反对北伐的声音,而且态度还很坚决,真定路安抚使洪中孚便是其中的代表。洪中孚对谭稹说:
“我在北方边境呆的时间很久,熟知辽人情状。他们性格质朴,崇尚义气。朝廷与辽国通好已百年之久,现在忽然想联合女真人一起将它灭掉,这于情于理都不适合。假使灭掉了辽国,那么以后面临女真人将更危险。女真人是野蛮之人,不是那么容易制服的!”
谭稹回京后,将各方意见向宋徽宗如实禀报。宋徽宗听说洪中孚强烈反对,于是令洪中孚上奏章,详细阐明自己的看法。
洪中孚在随后的奏章中,尖锐指出:
“燕云之地的士人和豪族,其实并无归附之意。所谓壶浆迎降之说,毫无根据。看今日之大宋,政风败坏,钱粮不足,军队缺乏战斗力,诸路帅臣皆不知兵。若贸然出师北伐,必遭失败。
现今承平日久,兵骄将惰,一旦开战,必将溃不成军。想以无纪律之骄兵,进攻他国而取胜,与缘木求鱼有何区别?万举万败,其理必然。如若出兵,则必将自取其辱,而遗患于将来-----”
看完奏章,宋徽宗感到脑袋很大,头晕脑胀,心情很沮丧。
难道大宋真是如此之腐朽吗?宋徽宗征求谭稹的看法。谭稹气愤地说:“洪中孚这个老家伙,已经老眼昏花,视物不清,官家,他的话不能当真。”
没过多久,朝廷通知洪中孚,以中大夫、龙图阁待制致仕。洪中孚是1079年(元丰二年)进士,历仕三朝,这年六十七岁。
接替洪中孚职务的人是赵遹。赵遹曾任沪南招讨使,率军平定晏州(今四川兴文)卜漏叛乱。在战斗中,他创造性使用“火猴阵”,破敌取胜,一举成名。
洪中孚虽然退休了,但洪中孚的话还时常在宋徽宗耳边回响。对于出兵北伐收复燕云,宋徽宗既跃跃欲试,又不敢果断拍板决定。事情一直拖到1116年(政和六年)春天,大宋依然按兵不动。
这年春天,和诜忽然获得情报说,辽国在燕京地区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集结队伍,声势很浩大。
宋徽宗以为,辽军大规模集结,可能要南下入侵。遂立即任命童贯为陕西、河北宣抚使,让其统领北方边事,以防不测。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