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初战告捷(2 / 2)
七、若果得燕地一府九州五关三十余县,筑寨建堡,营置守备,人员粮草,调拨措置,何所从出?其利害如何?
八、女真兵马或为夏国劲兵所挫,或以久客远征,一旦归国,我未得燕,或得燕而守备未固,与女真大兵声势相远,其利害如何?
九、若得燕之后,关外其它部族,依附险阻或通款天祚,或别立新君,则大军须久住燕山,永久警备,其利害如何?
十、若西夏大兵乘虚于陕西河东出没,其利害如何?
窃以为今日为国家计,须期永久安逸,不费兵马钱谷公私事力,坦然无北顾之忧,莫如与契丹通好,方为稳便。若兵连不解,征伐不断,劳费利害,不可不计。”
看了宇文虚中的奏章,王黼大怒。他认为,宇文虚中根本不懂政治,只知纸上谈兵,刚去河北就动摇军心,这样的人怎能当行军参谋官?
正当王黼打算建议宋徽宗处罚宇文虚中时,忽然又接到童贯来信。童贯在信中替宇文虚中讲情。看在童贯面子上,王黼将宇文虚中的奏章扣留,没呈报宋徽宗,让他继续留在宣抚司。
宇文虚中是四川成都人,他兄弟三人都在朝中为官,哥哥叫宇文粹中,弟弟叫宇文时中。宇文虚中原名叫宇文黄中,宋徽宗给他改名叫宇文虚中。宋徽宗似乎有给人改名的嗜好,给种师道改过名,也给王黼改过名。
宇文虚中继续撰写奏章,先后又“建十一策,上十二议”,童贯皆扣押不报,故没产生任何影响。
刘延庆这天离开古城,来到边境白沟河,观察敌情。只见河对岸很安静,偶尔能见到三三两两的辽军哨兵来回走动。刘延庆初步判断,辽军主力已经后撤,他打算派兵过河试探一下。
第二天黎明,刘延庆派遣郑建雄、李绍等将领,趁着河上有浓雾作掩护,领兵渡河,将驻守在桥头堡的数十名辽兵一举俘获。经审问,这才知道,由于连续几个月白沟河没有警情,辽军主力的确已后撤,只留下一小部分兵力驻扎在新城。
刘延庆很高兴,这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其实,四军大王萧干和西南都统耶律大石,早在耶律淳病重之时就已回燕京去了。耶律淳去世后,他们又忙着结谋策立萧后,没有时间来白沟边境。目前,在边境线上负责防守的,是西南路副都统牛栏监军萧遏鲁,可他手中兵力很有限。
萧遏鲁驻在新城,他还没发现白沟河南岸古城一带的宋军。他只知道广信军已经有宋军进驻。由于兵力不足,他便将当地奚族和契丹族村民乡勇组织起来,在广信军一带不断骚扰宋军。
北伐军副都统制、西路军都统刘光世年轻气盛,他命令战将冀景、赵明、任明等,率兵出城迎战,大获全胜,号称“首摧贼锋万计”。
童贯立即上奏朝廷,给刘光世请功。
宋徽宗见初战告捷,大喜,下诏升刘光世为威武军承宣使,以示“宠锡甚渥”。承宣使是武官加衔,仅比节度使低一级,已属高级武官序列。宋徽宗这是在以此鼓励战将,多立战功。
刘光世这年年仅三十四岁,他是以荫补官,为三班奉职,累升领鄜延路兵马都监、蕲州防御使。他跟随父亲刘延庆平定方腊立有战功,被授予耀州观察使兼鄜延路兵马钤辖。
或许是童贯觉得,将二十万大军全部交给刘延庆和刘光世父子俩指挥,有些不太放心。于是将华州观察使杨可世,又调来宣抚司听候差使。几天后,安排杨可世领兵驻守安肃军(今河北徐水)。
燕云之地的汉族百姓普遍认为,辽国即将灭亡,女真人很快就会到来,他们都打算南归宋朝。现在,听说杨可世又回来了,于是都纷纷向安肃军投奔。这引起了刘光世的嫉妒和不满。刘光世知道杨可世是童贯的嫡系,所以心里虽然不满,可也无可奈何。
然而,不满的种子既然已经埋下,怨恨迟早是要发芽的。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