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酒醉樊楼(2 / 2)

加入书签

为突出御宴,梁师成令人将桌上的酒具碗碟全都撤去,全部换成宫中用具。

乌歇和高庆裔一进门,就被餐桌上美轮美奂的瓷器给震撼住了。高庆裔两眼放出异样的光芒,直盯着那套莲花瓣式温酒瓷器酒壶。赵良嗣也从没见过这么精美的瓷器,他也被瓷器的温润细腻所吸引。乌歇虽然不懂的欣赏艺术品,但凭着一种天然本能,他也被漂亮的瓷器所震撼。美丽的事物,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他们的惊讶神情,都被梁师成看在眼里。粱师成笑了笑,说:“这些瓷器都是宫中之物,平常人难得一见。今天,我特意让人从宫中送过来,给大金国使者开开眼界。”

赵良嗣向金使说:“这位是检校少傅、开府仪同三司梁相公,我们大宋皇帝的诏书,一般都要经过梁相公之手,才能颁行天下。”

乌歇和高庆裔一听,这人是皇帝身边的宰相一级的官员,遂肃然起敬。

梁师成谦和一笑,继续介绍桌上的瓷器:“这些瓷器都是汝窑所产,天青色佳品。你们看,这套莲花瓣式温酒瓷器壶,光亮莹润,古朴典雅,淡泊含蓄,而又意境深远,美不美?”

高庆裔称赞道:“美,实在是美。以前听说,大宋汝窑瓷器天下第一,但从来无缘观赏,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真是精美绝伦啊。”

这时,酒楼店小二跑上来询问,是否可以上酒上菜。梁师成一挥手说:“上。”

不一会儿,先上来十道干果:炒栗子、胶枣、河北鹅梨、河朔石榴、龙眼、荔枝、橄榄、温柑、金桔、榛子。有好几种果子,乌歇和高庆裔没见过,叫不出名字。

接着,一道道酒菜开始陆续上来。每上一道菜,店小二都要大声报一下菜名。先后上了十二道菜,分别是:两熟紫苏鱼、肉醋托胎衬肠沙鱼、排蒸荔枝腰子、乳炊羊肫、莲花鸭、洗手蟹、葱泼兔、生炒肺、虚汁垂丝羊头、螃蟹酿橙、鲜虾蹄子脍、鸳鸯炸肚。另外还有一羹一汤:百味羹、鹅肫掌汤。

樊楼有两种自酿好酒,一是“眉寿”,二是“和旨”。梁师成吩咐店小二,各上来一坛子,让客人都品尝一下。

北宋是一个消费酒水比较多的时代。据说,东京城里人均年消费酒不低于五十斤。朝廷对酒水实行严格管理,不允许私自酿酒。樊楼的酿酒历史很长,早在宋仁宗时,樊楼就是一个大型的酿酒作坊,朝廷要求京城三千户酒家,从这里取酒沽卖,樊楼每天上交官府的酒税就达两千钱。

乌歇能吃能喝,他主动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他连喝三杯,吧咂了一下嘴唇,觉得这两种酒味道都很寡淡,他问赵良嗣:“有没有好一点的酒?”

赵良嗣很惊讶,说:“这两种酒,都是樊楼自酿的最好的酒。”

高庆裔笑笑说:“这菜真是不错,可这酒味道太淡。”

北宋时喝的酒大多都是糯米酒,味道比较清淡,高庆裔很显然是话中有话。他在想,既然是御宴,怎么能喝樊楼自酿的酒呢?应该喝御酒才是。

梁师成很精明,马上就领会了高庆裔的意思,于是对赵良嗣说:“这酒味的确寡淡,你让店小二把光禄酒搬上来一坛子,请使者品尝。”

不一会儿,店小二把一坛子光禄酒抱了上来。酒坛子是深红色的,坛口处用黄色绸子封盖。

赵良嗣介绍说:“这叫黄封酒,这就是御酒啊,这很难得。”

高庆裔一看很高兴,他猜测这大概就是光禄寺生产的国酒,能喝到这种酒,说明宴会规格的确很高。

梁师成说:“来,尝一尝这酒味道如何。”

开瓶之后,浓浓的酒香味渐渐飘散出来。赵良嗣不胜酒力,闻到酒味就感到头晕目眩。乌舍一闻到这酒味就赞不绝口:“好酒,好酒,不愧是御酒啊。”说着,他端起酒杯滋溜一口幸福地咽下。

乌歇很能喝,一连喝了数杯,喝得脸上笑容越来越多,话也越来越多。可是,腿却有些软,目光有些迷离。他嘴里的话语越来越听不清楚,忽然,他身子一歪,从座椅出溜到了地板上。

这天晚上,乌歇喝得烂醉如泥。几个店小二费了好大劲,才把他弄到马车上。

第二天,金国使者酒醉樊楼之事,在东京城里传得沸沸扬扬。

蔡京听说后大吃一惊,急忙入宫,面见宋徽宗说:“祖宗之时,对待外国使者礼节都很讲究,很有分寸,从不示以华奢,以防激起其贪欲之心。而今,梁守道竟然将金使领进了樊楼,而且将其灌醉。如此下去,国事堪忧啊!老臣冒死进谏,请陛下切莫用佞臣处置军国之大事。”

蔡京这番话,让宋徽宗猛然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大忌。可是木已成舟,已无法挽回,只能引以为戒,下不为例。

宋徽宗说:“蔡太师言之有理,朕知道,这件事他们办得不妥。对金使礼节过度,超出常规,过犹不及,必有危害。”

宋徽宗见蔡京两腿抖得越发厉害,便赐其座位。蔡京感动得又要下跪谢恩,被宋徽宗一把拉住,说:“我们不仅是君臣,还是姻亲之家,你我对坐,也属合情合理。”

宋徽宗四女儿茂德帝姬,三年前嫁给了蔡京第五子蔡鞗。茂德帝姬名叫赵福金,这年十七岁,长得天姿国色,温柔娴淑,是宋徽宗一大群女儿中最漂亮的一个。蔡鞗小伙子文质彬彬,才华出众,时任宣和殿待制,喜欢书法绘画。

蔡京说:“陛下,在大殿之上,只有君臣,没有其它。陛下可怜老臣垂死之躯,洪恩赐坐,老臣感激不尽。”

宋徽宗说:“太师虽已致仕,还依然心忧天下,惦念国事,朕很感动。接待金使之事,朕已明白分寸,请太师勿念。太师毕竟已年近耄耋,今后要少操劳多保养,颐养天年。”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