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平州张觉(2 / 2)
刘彦宗这年四十七岁,外表沉静,处事稳健,曾任南京留守判官。萧德妃摄政时,任职枢密院事。金太祖在燕京仅仅与他交谈了半天,便感觉此人可以大用。
金太祖接受了刘彦宗的建议,派左企弓、康公弼等人回燕京地区,组织带领燕京富豪工匠等人户,从榆关、平州、滦州一路,前往金国上京。
五月初,列入迁徙名单的燕民已全部出发,他们迈着迟缓沉重的脚步,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开故土,向陌生的东北走去。走到平州境内时,有几个燕民悄悄离开队伍,跑到平州城里,向平州守官张觉哭诉:
“宰相左企弓不想办法守住燕京,却开城投降,让我们老百姓遭受这迁徙流离之苦。现在,相公您掌控着平州这块地盘,手中握有强兵,您又忠于辽国,一定能有办法让我们回归故土。您能忍心看着燕京大批百姓,被女真人强迫到荒寒的漠北去吗?”
听了燕民哭诉,张觉忽然热血沸腾起来。他立即招集诸官员和将领开会,研讨对策,他们七嘴八舌地说:
“近来听说,天祚帝走访了数家鞑靼部落,兵势复振,现正向松漠之南挺进。金人为什么急着撤离燕京,开赴山西?就是因为天祚帝的原因。如果明公此时能高举勤王大旗,唱义天下,奉迎天祚帝,那么,辽国复兴则指日可待。目前,当务之急,则是应派人前去问责宰相左企弓等叛降之罪,并将他们斩杀,然后放燕人归国。而大宋也肯定会接纳燕人,如此则平州将成为大宋藩镇矣。假如将来金军前来进攻,我们则内用平州之军,外得大宋之援,又何惧焉!”
张觉沉思了一会儿,说:“此大事也,不可草率决定。”
平州现已被金国改称为南京,张觉被任命为南京留守。
张觉是平州义丰人,年轻时考取辽国进士,后被授予辽兴军节度副使,辽兴军即平州路。适逢辽国大乱,平州民兵杀死其州节度使,张觉因抚定之功,被平州百姓推举为权领州事。耶律淳死后,张觉感到契丹必亡,于是开始秘密招兵买马,壮大军事实力。他下令平州境内的丁壮皆充军,组建了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并买马千匹,组建骑兵队伍。他还广招豪杰,广聚粮草,选将练兵,等待时机。同时,他又招延有才能的士大夫参与谋议,暗中为雄霸一方作准备。
萧太后执政时,曾派太子少保时立爱来知平州。时立爱到任后,张觉表面上很尊重他,但实际上处处排斥他。时立爱很精明,发现张觉有异志,便常称病不出,州内所有军政大事均让张觉决断。
自金军入驻燕京后,他们对平、滦、营一带高度重视。粘罕一度曾打算派兵,前去攻占平州。参知政事康公弼建议道:“张觉这个人狂妄寡谋,虽有兵数万,但都是乡民,器甲不备,资粮不给,他们能有什么作为?应示之不疑,然后慢慢图之,未为晚也。”
金太祖于是派人去平州,请时立爱回燕京军前报到,任命张觉为临海军节度使,依旧知平州军州事。
时立爱并没马上去燕京,而是派人给金太祖送去一部分钱款和一封信,他在信中说:“燕京民情愚钝固执,不会马上顺从。希望能降旨宽恩,以抚慰躁动不安的民心。”
时立爱离开平州后,直接回到故乡涿州,隐居了起来。
金军在准备撤出燕京时,粘罕对平州有些不放心,他对左企弓等人说:“我想遣兵三千骑,先下平州,擒获张觉,然后再撤离燕京,你们看如何?”
左企弓等人认为可行,唯独康公弼不以为然,他说:“如果这个时候派兵去抓张觉,这不是逼着他叛乱吗?我过去曾在平州当过官,对那里的情况比较熟悉,请允许我单独去一趟,考察一下他是怎样打算的,然后再做决定,如何?”
粘罕同意,遂授予康公弼一枚金牌,令他速去速回。
康公弼来到平州,向张觉传达了金人之意。张觉赶紧表态说:“辽国有八个路,七路已亡,唯独剩下一个平州路,岂敢有非望?我手下的乡兵之所以还未解甲归田,主要是为了防御四军大王的侵掠。今金军不来残民,这是值得庆幸之事,这都是康公之力啊。”
随后,张觉给了康公弼一大笔钱财,请他在金人面前多多美言。康公弼回到燕京,向粘罕汇报说:“张觉忠心可靠,不必怀疑。”
粘罕相信了康公弼的话,没向平州出兵。
金太祖随即下令,改平州为南京,提拔张觉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南京留守。
正当张觉对起兵勤王,迎回天祚帝犹豫不决时,有人向张觉推荐翰林学士李石,说他是状元出身,足智而多谋,可以找他来商议一下。
张觉于是派人将李石请来。两人一番密议之后,想法竟不谋而合,都认为这是一个历史转变之契机,应抓住时机,干一番大事。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