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王黼下台(2 / 2)
任何朝代,大臣与宦官相互交结都是犯忌讳的,皇帝们对此都很敏感。朝官不得交结宦官,宦官也不得与朝官交结,这是宋代防范宦官专权的一条重要原则。按照规定,两者若相互往来,将受到惩处。
然而,宋徽宗朝代,特别是宣和以来,宦官与朝官相互交结,已成为一种普遍风气。当时,士大夫几乎无不奔走于宦官之门。"相习成风,皆以附内侍为荣"。但凡权势显赫的宦官,无不门庭若市。他们甚至"各立门户,公受货赂,以贩鬻官爵。"
宣和六年(1124)九月,宋徽宗开始对朝廷高层人事进行密集调整。首先提拔白时中担任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郞,即右相;提拔李邦彦担任少宰兼中书侍郎,即左相。不久,又任命赵野为尚书左丞、宇文粹中为尚书右丞、开封府尹蔡懋同知枢密院。上述这些人,加上领枢密院事的蔡攸,构成了当时政府高层决策团队。
右相白时中是寿州寿县(今安徽寿县)人,进士出身,历任吏部侍郎、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等要职。政和年间,他曾担任过春官,负责编辑地方上奏的各种祥瑞。他做事很认真,对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进行描绘的祥瑞,他就用图画来表述。他呈送的《政和瑞应记》以及《赞》,曾获得蔡京好评,宋徽宗也很喜欢。后来,他便以此平步青云。他与蔡京的关系一直很好。
左相李邦彦即所谓"李浪子"、"浪子宰相",也不是什么“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物。他是大观二年(1108年)进士,长相俊爽,写文章又快又好。他生长于市井社会,“习惯猥亵卑鄙,应对便捷。善调笑谑骂,能踢蹴鞠。经常以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相传唱,自号李浪子”。
在国防建设与外交斗争的关键时刻,宋徽宗竟选择白时中与李邦彦这样的善于献媚的文人出任宰相,这只能说明,宋徽宗的识人与用人之道的确存在问题。作为一个高层领导者,其领导水平的高低与特点,通过其所用之人就能鲜明地反映出来。
李邦彦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与王黼争宠,处处与王黼作对。王黼主张收复燕京,他则反对出兵北伐。王黼与太子赵桓之间有矛盾,暗中谋划以赵楷为太子。李邦彦则旗帜鲜明地捍卫赵桓的太子地位,并最终取得胜利。
李邦彦是一个有奋斗目标的人。在太学读书时,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从“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又升为“上舍生”,直至“上舍上等”,“上舍及第”。踏入官场后,他善于交际,善于奉承,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官职不断升迁,从秘书省校书郎开始,一步步升迁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右丞、尚书左丞,直至现在担任了左相。他曾说过,自己要“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
现在,李邦彦见“总领三省”的太傅王黼虽然已失宠,但还没去职,还没下台,于是,便私下里与蔡攸密谋弹劾并罢免王黼。
不久,年仅三十五岁的御史中丞史何栗上疏,弹劾王黼。他连奏七章,列举了王黼奸邪专横、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巧取豪夺、骄奢淫逸等十五条罪状,请求罢免王黼,并按律治罪。
何栗,字文缜,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政和五年(1115)的科举状元,一直很受宋徽宗青睐。从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始,官职逐步提升。因博学强记,正直敢言,宋徽宗安排他担任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
王黼政治嗅觉很灵敏,感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于是主动向宋徽宗请求致仕。他在奏章中说:
“陛下用臣不为不尽,任臣不为不专。缘臣薄祐,取戾阴阳,内积忧虞,外伤疲敝。扪心自悼,吊影生嗟,获戾天人,莫之可逭。倘许尽还印绶,退即里居,脱身于风波汹涌之中,收功于桑榆衰蹇之域。人非鬼责,少缓颠隮。永言此恩,是为终惠。”
宋徽宗很快批准了王黼退休的请求,他在御笔中写道:“王黼陈乞致仕,其应恩人数、朝谒礼数等,一切并依蔡京例施行,仍给节度使俸”。
王黼退休这年,才四十五岁。
将王黼扳倒后,何栗并未因此而得到重用,而是被外放,以徽猷阁待制知泰州(今江苏泰州)。但何栗的官声因此而益盛,给太子赵桓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为后来得到赵桓重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