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出发(1 / 2)
—直等到第三日的傍晚,从外地调回的粮食才到了京城。.一车车的粮食拉回了户部,户部 的官员连夜清点了数目之后,下面就是等着转交给这一次负责去往襄州赈灾的钦差大使李大人 的手上了。
户部的官员们熬了一夜都还没去睡,等着李六元来验收。
“咚!——略!咚!”
夜里的更夫刚打过三更的梆子。
这个时候京城的街上空荡荡的,路上没了行人,人们关着门还在屋里睡觉,一行骑着马的 人从路上而过,马蹄踏到地上,发出整齐的嗒嗒声。
这个夜里他们几乎都没怎么睡,子时刚过,李问就与赵向毅带着一队的士兵到了户部来, 还有两名随行的官员坐着轿子到来。此时距离他们的队伍出发还剰下不到三个时辰,在出发之 前,他们要把这些运往襄州去赈灾的物资都验收完成,然后装车,等到城门一开就押送走。
看到户部门口堆积的箱子和粮食,箱子里面是一箱箱的白银,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 白银和粮食,李问的心里难免有震撼。
尽管他还不知道北地的旱灾具体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但是他大概也可以猜测出受灾的 地域和百姓应该不少,这些物资运送过去还不一定够。这里面有一部分物资还是朝中百官和商 人们捐赠的,不然朝廷还不定拿的出来这么多的东西。
每次户部拨放银两和物资,户部尚书都会亲自到场监督执行,不然要出了什么问题,他这 个户部尚书首先就要担起最大的责任。
“下官参见朱大人。”
见到户部尚书在这里,李问与赵向毅几个人上前去向朱广权行了一个礼。
朱广权向来人点了点头,他的心里多少都有点瞧不起李问,不知道皇上怎么会把这么重要 的差事交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去办。但是既然这是皇上的决定,也不容他们这些臣子们置喙 ,他们这些臣子们也只有遵循去做,只是朱广权对李问的态度算不上太友好,“李侍读,赈灾 的银两和粮食全部就在这里了,你仔细清点好了,东西一出户部,户部就概不负责。别到时候 路上出了什么问题,又回头来找户部。”
跟在户部尚书身边的小官拿了一本册子给李问,李问伸手接了过去,也不甚在意对方对他 的态度,的确对方的官职比他高,是他要看别人的脸色办事,而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对他和颜悦 色,他还算是心平气和的应道,“下官明白。”
李问看了一眼身后的男人,赵向毅明白过来,打了一个手势,后面跟着的一队士兵立刻的 上前去检验物资。
此去襄州之行,除了两千名护卫,还有另外五百押运白银和粮食的士兵,要是赈灾的物资 有什么问题,他们所有的人都脱不了干系。下面的士兵们都明白,因而检查起来都格外的认真
绕是这些士兵们活了小半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白花花的银两。
赵向毅把原先在守城门的杨光禄调了过来,调到了此行去往襄州的护卫队里面。杨光禄这 个人不同于京城中的那些世家子弟,他是从一个普通的士兵爬上来到现在的位置,这人看似粗 矿,实则是个粗中有细的人,这也是赵向毅看中他的一点。.
“兄弟们,都检查仔细点儿。”杨光禄接到指令,带着下面的人干活。
没听户部的人说了东西一出,就不关他们的事了0
往日他们这些武将和文官就不对付,要出了一点什么事,这些文官都总会想尽办法推脱, 把把帽子扣在他们武将的身上,以为他们没读过书不识字好欺负了是不!
“我们也去看看。”李问并不是不相信别人,而是要自己亲自看过了,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这一次赈灾的差事他要办的漂亮了,升职加薪那是必肯定,但是一旦半砸了,他头顶上的 乌纱帽不保是一码事,还会连累到他家中的人,所以这一旦入了朝廷当官,头顶上时刻都悬着 一把刀,凡事还是要小心为慎,况且他不觉得户部的人就可信了^
朱广权能坐在这个位置上坐了这么多年,没一点本事还真的坐不下去,李问对这个人不得 不防.这京城中的水深着,别第一回办事就让人给坑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李问让人打开一只只的箱子,亲自查看过一箱箱的银两,让人逐一的点清楚了,别出现什 么纸漏
“你打开我看看。”
“好的,大人你瞧瞧。”
小兵把米袋的口打开,李问亲自动手去翻看过,查看完了上面的大米之后,他还抓着麻袋 颠簸两下,把下面的米抖上来,他伸手下去,抓起一把米,翻看了一下颜色,低头仔细的闻了 闻味道。他不是五谷不分的富贵少爷,因而很轻易的就分辨出上面的米倒还好,下面的米都是 陈米了,李问回头对赵向毅说道,“你来闻闻。”
赵向毅看了一眼,凑过去闻了一下,也发现了问题。
这个时候能有陈米,而不是什么发霉的大米,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赵向毅压了压李问的手 ,压低了声音说了一句,“可以了。”这个时候不可能全部都是好大米,必然会有拿来充数的 陈米,只要数目对的上,问题不是太大,就可以了,这是大家私底下都明白的潜规则。
所以这才是让李问心里有气的地方,就是上面的官员放任,没准还会参与其中,下面做事 的人才干这么干。
好米的价格责,陈米的价格便宜,有人拿陈米来充数,必然是有人从中间赚取了利润,也 就是这些大家都明白的规矩,所以这些人才敢连赈灾的粮食都动手脚。
但是出行在即,他要追究起来必然会影响到他们既定的出行时间。
这里面的曲曲折折多,要真查下去还不定会扯出多少人,而且就是这么一点拿陈米来充数 的事,他要大动干戈的查起来,是得不偿失。
李问自然明白水至清则无鱼的这个道理,官场中定然也有官场上的那一套行事和规则,但 是就是因为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所以一些人才会越来越肆无忌惮。他深吸了一口气,到底是 把心底的愤怒压下去了,知道现在凭他一个人无法撼动整一个官僚体系,这事他心里记下了, 等以后找机会再和这些人慢慢清算!
朱广权见到李问检查的这么仔细,看的额头的青筋都在跳,主要还是被气的。但是气也没 办法,话是他说的,出了问题户部一概不负责任,因此他也不能不让别人检查仔细点了。
“大人,那边一时半会怕是完了不事儿,您不如坐下来歇息一会吧。”跟随的小官见他们 大人面色不好,知道他们大人这会儿心情必定是很不愉快。他在户部干了这么多年的活,每年
户部进出的银两数目成千上万,从来没见过点有人验收灾银和粮食检验的这么仔细的,这是不 信任他们了!
以往不到一个时辰的验收,这一次李问愣是给他整了整整两个时辰还有多。
好,好你个李问!
朱广权抓起手边的茶喝了一口,杯里的茶水都凉了,他一口咽了下去,都压不住心头的火 等到最后一袋粮食检查完毕,杨光禄来报,“大人,我们都检查完了,数目上没太大出入
“好。”李问点了点头,拿着册子去了户部尚书那里,行了一礼,道,“让朱大人等久了 ,东西都检查过后,白银和粮食的数目对上。”
“行,没问题你就签名画押吧。”朱广权的面色不渝。
旁边跟着的小官就递上了毛笔上去,李问接过了毛笔,在上面签了字,画了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