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南方的变化(2 / 2)
原本给朱缅童贯蔡京等人碰了不少软钉子的江南士绅,包括两淮的士绅们,态度开始松动了,他们开始不断的提供一些钱粮,让朱缅有机会招兵买马。
江南士绅态度的转变其实很简单,除了赵谌在北方搞的皇庄让他们察觉了危机之外,官制的改动和对科举教育方面的变化,也让他们敏锐的察觉到了,自己的利益有可能受损。
科举之后就可以直接当吏员,而不是继续科举当官员,这实际上是动摇了各地士绅在吏员和基层统治上的把控,虽然也给了吏员上升的通道,然而对于本地士绅来说,这些新吏员的到来,和一些老吏员有可能的离开,他们对当地的掌控,就远不如之前那么严密了。
这是让他们不能忍受的,这样的变化也许对整个国家有利,会加强中央集权,然而对地方的耆老乡贤们来说,却是不利的!
两淮的士绅,很不能忍受这个。
而北方各省商业带来的冲击,也让两浙路的士绅受到了一些影响,虽然北方也大量的从两浙进货,各种香料瓷器什么的需求极高,然而北方的棉纺厂的棉衣什么的,却开始抢占东南丝绸的本地市场,毕竟对于大部分贫民来说,丝绸他们很难买得起,棉布他们却是可以买的!
这毫无疑问也会影响到两浙的生意。
至于福建路的士绅,则是因为赵谌让西军打通了西域贸易的通道而不满,本身北宋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发达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因为丝绸之路被堵死了,现在你把丝绸之路重新打通,从陆路来交易的商人多了,海上交易的,岂不是少了?
这其中最着急的,就是沿海那些阿拉伯商人。
他们本身就是二道贩子,靠的就是大宋商人懒得出海在中间搞垄断,所以实际上大宋虽然海外贸易发达,吃到的份额其实不算很多,因为很多利润都被这些中间商赚走了,蒲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路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他们来说损失是最大的。
然而朝廷的政策,表面上却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甚至对南方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赵谌以河北三路为核心,然后先是用利益搞定了西军,然后在京畿五路逐步的办厂,就是要在商业上先稳定下来,然后逐步的去搞定南方。
回到过去,对南方很多士绅来说,才是最好的。
一名阿拉伯商人在二月的时候秘密见到了大画家,在私下交谈中,他表示和大宋交易的这些海商,是不能忍受丝绸之路的重开的,他们虽然没什么势力,但是很有钱,愿意支持太上皇重新回到皇帝的宝座上。
碰到这种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大画家那颗原本快要死掉的心,开始彻底的活了过来!
有人出钱,也有士绅愿意支持他,现在缺的,就是兵了。
兵嘛……金国那不有的是吗?只要自己能回到皇帝的位置上,大画家可是不在乎北方是否生灵涂炭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