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腊八粥(四)(2 / 2)

加入书签

“若是以前的二弟,这个法子必是有用的。可是,自他被拐去了月宫,想必那里的吃□□致讲究多了,我猜二弟的口味或许会挑剔许多。所以。。。。。。所以。。。。。。”说着说着,他开始伤感起来,“所以这些菜中,许多是我曾经许诺带他去吃却没有从未实现过的,若他还记得我们兄弟之间的情谊,料想也会来尝尝的吧!”

摆好了诱饵,妖怪们便各自躲藏起来,围住冬山,守住出入路口,就等着荆粟自投罗网。

荆粟的自投罗网毫无出彩之处,倒是他那惊人的大胃口着实把围观的大小妖怪们给吓着了。这流水价送上山来的各种吃食,几乎搬空了半个浦阳县城,统统倒进了荆粟的胃里。直至最后一刻,众妖眼睁睁地瞧着他抱着那盆油焖茄笋,“嘣”地一脚踏空,栽进了陷阱,无相袖子一挥下了禁制,大家才齐齐吐了口气。就是姚清,也几乎要擦汗了——兄弟饭量见长,以后可怎么养得起?

黄鹄鸟妖一路追随荆粟逃进冬山,吃了不少苦。他生性狡诈,始终跟着荆粟身后七八步外,既能吃些残羹剩饭,又能提防不测。就在众妖齐齐欢呼荆粟落入陷阱的一瞬间,黄鹄鸟妖趁人不备突然跳起向姚清下暗手,意欲趁乱逃出冬山。姚清毫无提防,仓促之间来不及运气便硬生生与黄鹄鸟妖对拼了一掌。黄鹄鸟妖是什么道行,姚清又是什么道行,这一掌对拼下来,姚清立马吐了半腔子血,一条妖命立时只剩下半条。

黄鹄鸟妖一掌没拍死姚清,却把无相老尼姑彻底给惹恼了。从来还没有什么人敢在她面前如此放肆!要说高人就是高人!无相面不改色,眼皮都没动一下,只轻轻一挥袖子,一个天雷乍现,伴随着一道银色闪电,轰然巨响之后,黄鹄鸟妖便变成了一撮焦灰,而前后不过一个弹指的功夫。

姚清一边吐血,一边奄奄一息地将恳求无相老尼姑饶过自家兄弟,样子十分凄惨。在无相眼中,姚清并非什么上得了牌位的大妖怪。这个松树精道行平平,资质一般,自修了一千二百年也没什么大成就,自然是进不了她的法眼。但偏偏无相护短的性子,使得她不得不对姚清生出几分怜悯之心。何况,这许多年来姚清从未惹是生非过,每年都会悄悄送些自产的上好松子到无相庵,也算是有几分香火情。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这话倒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纵然荆粟的罪行不轻,但此刻见姚清要死不死地还在替兄弟求情,无相一时之间也难以狠下心来。

老尼姑轻描淡写地行天雷诀收走了一条妖命,生生将在场的大小妖怪吓得冷汗涔涔。黄鹄鸟妖恶行累累,大家也都清楚得很,只不过他向来只躲在荆粟身后担着“帮凶”的名头为恶,故而众妖一直念着的是“先诛首恶”。如今他干净利索被天雷轰死了,也算是罪有应得。而对于荆粟这个“首恶”——众妖辛苦追杀了一路,就是为了让他服诛。可如今看来,无相似乎露出一丝意欲放过荆粟的苗头,众妖虽然心里忿忿,可当着老尼姑的面,却还是有几分忌惮。只是那几个苦主开始叫嚷起来,不肯饶过。

独角虬是众妖之首,道行背景都在众妖之上,便代表众妖与无相相议。纵然这群妖怪颇有踩死荆粟的心思,可方才老尼姑那一手出得无声无息偏又骇人心胆。在如此悬殊力量对比的面前,信奉“弱肉强食”的妖族只能面面相觑。几位苦主叫嚷了几句,见应和的妖怪寥寥无几,声音便渐渐弱了下去。

终了,无相老尼姑与众妖达成协议——荆粟削去八百年修为以做惩戒,同时被圈禁在无相庵中不得出去。姚清自愿削去六百年修为,代弟赎罪,同时亦自愿守在无相庵外,成为无相庵的守护者。众妖虽然不能要了荆粟的妖命,但也只能勉强接受了这样的处置方式。于是,姚清和荆粟分别成为锁在庵里的桂树精和守在庵外的松树精。

无相并没有约定圈禁荆粟的时间,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没有个一二千年,这兄弟俩是出不得冬山了。荆粟本就伤痕累累,长期的追杀使他心力交瘁,内丹已有裂纹。修为一下子削去了八百年后,他立时缩成了一个小豆丁,且因无法压制伤势而陷入昏迷。至于姚清,众妖不免为他惋惜一二,只能叹造化弄人,可惜了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妖才却摊上那么一个不长进的兄弟。

俩兄弟各自削去修为后,依照老尼姑的安排,便在无相庵内外安顿下来。荆粟一昏迷便是一百年,期间姚清得了无相的点拨,修为大有长进,这才晓得自己当初走了不少冤枉路。一百年后,无相圆寂,将无相庵托付给姚清,希望他能继续看顾。

老尼姑圆寂了,可她在冬山和西北荒原处留了不少后手,亦有护山大阵罩着,所以在后来的一百年间,冬山上始终太平无事。姚清的修为渐有小成,他一方面守护着冬山和无相庵,另一方面守护着自家兄弟。反观荆粟,经过长久的昏迷后,内丹渐渐稳定,每隔数十年恰逢星辉点魂的日子便能苏醒一次,借星辉之力点醒妖魂。可惜他修为太低,每次点魂只能浅尝即止,获得的力量便十分有限。但即便如此,借着星辉的力量和无相庵的功德,荆粟也逐渐恢复过来,如今已成长为一个孩童模样,远远超过当初的预期,这令姚清格外惊喜。

姚清心痛于兄弟长歪一事,此次有命重来,便格外看重兄弟的教养,不肯再一昧溺惯,有板有眼地进行道德和板子的双重教育。于是,一块厚重的松木板子变成了他时时教训兄弟的家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