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平安膏(六)(2 / 2)

加入书签

浦阳县城不大,僧署与金刚寺不过隔着两条街。因着姚清早早往金刚寺递了信,尽管与无智师太素有心结,怀敝老和尚还是耐着性子一边安排法徽去冬山接应,另一边则亲自上门与僧正通了气。僧正并非金刚寺出身,虽然并不十分了解无相庵,却不是没见识的。有关无相庵的传说隐隐绰绰,尽管其中少不了假语村言,但源头上却不是空穴来风。僧正熟读佛经,可脑子却不呆,想着就要见到传说中的无相庵庵主了,居然有些小小的激动,落在怀敝老和尚眼中,只得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了。

按着流程,僧尼还俗,是要将度牒戒牒一一交还僧正,由僧正记录在案,再对剃度师三拜就算完成了,实在比出家简易得许多。交还度牒戒牒时,照例僧正是要过问几句话的,算是出于对还俗者的关心。那夫妇两人竭力想要板着脸以示庄重,可飞翘的眉眼早已将其心花怒放展现得明明白白——再过片刻,他们就可以领着人返乡了,眼见大把银子就要落袋,怎不叫人欣欢喜?眉来眼去之间,还忍不住彼此捏个手啥的。

俗话说 “得意莫忘形”,真真是至理名言。两口子这幅德行,落在僧正眼中,尤觉面目可憎。他本就得了怀敝老和尚的知会,自然要详细多盘问几句。再看看那夫妻俩挤眉弄眼的样子,心底的不满便将那五分的仔细盘问增加到了七八分。结果,这盘问的仔细劲儿一上来,就果真问出问题来了。

“请施主出示蔚州官府开具的文书,以便贫僧确认施主的身份。”僧正板着脸伸手要证明。

“啥?啥文书?确认身份?有啥身份可确认的?”干瘦男子瞠目结舌。

“施主自称乃蔚州人士,有何证据?从事何种营生?有何为凭?家中人口几何?居于何地何里?”僧正越问越多。

“这。。。。。。这。。。。。。我住在哪里,家里几口人,与你有何关系?”干瘦男子开始恼羞成怒了。

“施主莫恼,”僧正眼皮都不抬一下,极是淡定,“未知施主身份,贫僧怎敢将人交付与你。还请施主见谅。”

面前的和尚好歹是经过官府认定的僧正,远非无相庵那几个老弱尼姑好欺负。无奈之下,干瘦男子只得一样一样回答,态度上尚算端正,可纸面上的文书证明却是一张也拿不出来。

没有文书证明,僧正自然不肯放人——这也是理应之意。否则是个人来认亲便交付了出去,倘若不得善果,责任追究起来还是要落在僧正身上。

※※※※※※※※※※※※※※※※※※※※

注:

僧正:僧官名,于十六国后秦开始建立,用于统管秦地所有僧尼事务。唐朝建立后,以州建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