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膏(十二)(2 / 2)
半个时辰后,两名精壮僧人匆匆自僧正署里出来,一个去了金刚寺,另一个则驭马飞驰出了县城大门,径直向冬山而去。
无智师太将信反反复复看了数遍,面色凝重,眉宇紧锁,好似西北荒原上那压顶的乌云。
空依闻唤,匆匆自香积厨一路小跑,喘着气地止步在无智跟前。她双手接过信,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起初还算平静,只是越到后来,眼中的惊愕和愤怒越加浓烈,等到看完信,空依的双手居然抖得连信都抓不住,她只得攥紧了拳头,好像那样才能竭力将怒火克制住。
“你怎样看?”无智想听听这个小徒弟的想法。
“我怎样看不重要,皇帝怎样看才重要!”空依似是赌气般瘪着嘴,语气间毫不掩饰对高坐朝堂者的讽刺。
在僧统大人的亲笔信中,详细叙述了整个案件的经过。
案件的原委要从历朝历代皇家的一个陋习说起。相比于皇帝选妃的大张旗鼓,选宫女就显得低调许多。一般来说,选宫女是个非常吃力又极不讨好的活儿,负责此事的内务府没有不叫苦的,原因在于:
首先,宫女虽是奴婢,却因着是服侍皇族的,其身份万不能与一般人家买卖的奴婢相比,须是良家子出身,背景清白,祖上三代、五服之内都没有作奸犯科之人。
第二,必须来自帝都及周边人家,要说得一口好帝都官话——宫女是伺候人的,总不能让皇上去将就那不知什么地方的乡音。
第三,岁数在六岁至十五岁之间。太小的还懵懂着,不好□□;太大的在宫里服侍不了几年就要放出去,不值当。
第四,相貌要端正,无残无疾,虽然比不得宫妃秀美妩媚,但也不能长得口阔嘴方,吓煞人也。
第五,反应要灵敏,懂得察言观色,知晓好歹——倘是个浑人,犯了错,不但自己受罚,□□她的大宫女和姑姑嬷嬷们,也得倒霉。
其他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条件,自然是比不得选妃那么苛刻,可要真真做得好,也颇为不易。帝都人口繁茂,要挑选出上百个合乎条件的女孩儿并不难,可难的是,每三年就要选这么一批宫女进宫。
但凡家里有点底蕴的,怎么会舍得自家使奴唤婢的女儿去伺候旁人?哪怕是伺候皇帝,也跟割肉般疼啊!况且依着规矩,宫女要到三十岁才能放出宫,期间只有每年一次探视的机会,这当中十几二十年的,自家心肝肉儿养大的女儿是生是死都在别人手里攥着,哪个不心惊胆颤?
因此,除了那些家贫确实无奈的人家,多数有女儿的帝都人士都想方设法地要躲了这“祸事”。
这就使得选宫女更加艰难——内务府大总管每每到了选宫女的年份,头发都能愁掉一大把。
这样的情形,大约在十年前有了些微妙的变化。
每到选宫女的年份,总会出现些资质不错的女孩儿。相貌清秀,机灵勤快,更难得的是居然还识得几个字,或者绣活儿精美,或者做得一手好汤水。这些出挑的女孩儿不多,不过十几二十来个,很快就被得势的宫妃选去,没几年就成了近身侍候的宫女。
但是,奇怪的是,这些女孩甚少思家,就算每年有亲人探视的机会,她们都让与了别人,也从不托人往外送东西——这般规矩实在难得,在同龄人中简直就是异类。而且,她们的帝都官话说得极好,好像是专门学过似的,一些即便是不同年份进宫的宫女,说话的习惯都极为相似。
原本这些都是极为渺小的细节。皇宫那么大,宫女那么多,谁会注意这些灰尘一样的人,灰尘一样的事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