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平安膏(十三)(2 / 2)

加入书签

当日,捕头衙役们举着刀棍冲进去后,却发现庄子里只有五十多个女孩儿和十来个粗使仆妇,管事之类的统统不见了。后据仆妇交代,庄子里有一个大管事,一个二管事,还有几个教导嬷嬷。大管事不住在庄子里,每隔半个月随送货的马车过来一趟。日常事务皆由二管事操作。那日一大早,二管事将教导嬷嬷们召集到他的书房里,此后就不见他们出来。而大管事则没有随这趟送货的马车出现,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后来,捕头们在二管事的书房里发现了一个密道,一头通往东北的官道附近。在密道的一个坳弯处,横七竖八地躺着几具血淋淋的尸首,正是那几个失踪的教导嬷嬷。至于二管事,则在杀人灭口后逃了出去。

带队的捕头心里“咯噔”一下,猜着这事情恐怕简单不了了!

知晓当日计划的,不过十来个人。有能耐探得消息的,手段不简单。况且一连数日探子在庄外守着,并无人员进出,那这消息必是通过鸽子送进去的。鸽子传信,素来只有兵部或者刑部用来传递紧急重要的情报,不是寻常拐子能做到的。是谁有这么大的能耐?况且动用鸽子,说明在主事人眼中,此事非同一般。看来这不是个简单的拐子案,后面必定有更深的内幕!

晓得内情的人都逃了,剩下的都是些懵懂无知的。似乎这个案子到了现在,线索断了,便无法进行下去。

可偏偏峰回路转的一幕出现了。

当教导嬷嬷的尸首一一送回刑部后,居然给一位老捕头认出了其中一个是宫里放出的嬷嬷。这嬷嬷大约是十五年前放出宫的,出宫时已有四十,回乡依靠族人过活。当时老捕头要去崇州办事,刚出帝都,就在一家客栈里遇到她。两人聊起来,发现既是同乡又是同路。那嬷嬷便恳请捕头带她一程。捕头见她一人独行,只挽了个蓝布包袱,心下怜悯,便送她到崇州府,看着她上了回家的马车,方自取办事。时间一晃,十五年过去了,谁料再见时故人已是尸首一具,令老捕头不胜唏嘘。

顺着这条线索,探子查到这位嬷嬷的族里。族人再次确认了她的宫人身份,并说——十五年前,她自返乡后,便收了一个养子。母子二人依靠她从宫里带出的赏赐和积蓄,日子过得不好不坏。可谁料三年后,养子得了一场大病,嬷嬷耗尽积蓄也没能救回来,就此家境一下子败落下去,虽有族人帮衬,可也甚为艰难。再过了一年,她突然向族长告辞,说是老姐妹开了个绣坊,邀她去做管事,此后这十多年便再无音讯。因为嬷嬷自养子死后闭门独居,少与人往来,所以也没人晓得她在离开前见发生过什么。不过如今看来,去绣坊做管事不过是个借口,真正的目的是做教导嬷嬷。

对庄子里其余人的审讯也有了结果,其中有两个细节值得关注。

其一,庄子每年都会新进来些女孩儿,可一段时间后,就会有女孩儿陆陆续续地不见。管事解释说这些女孩儿安排去了别处□□。据做饭的仆妇交待讲,最多时她一日要做一百三四十人的饭食。而当时庄子里只有五十二个女孩儿,其他的呢?

其二,女孩儿每日都要学习不同的课程,包括从女红厨艺到调香养花,甚至还有怎么搭配衣服首饰,却不要她们去学音律舞蹈。看来是从近身服侍的角度专门□□。有心人发现,这些女孩儿学习的内容,无论是绣活儿,还是服饰搭配,都与宫里的习惯非常接近,似乎是专门踏着宫里贵人们喜好的样式来教导的。

越来越多的线索将暗示的箭头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皇宫大内。

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商量了一个晚上,还是决定上道密折,请皇帝陛下圣裁。

皇帝反反复复看了数遍,内心的不安越来越大。自他亲政这一年来,固然人前意气风发,可夜夜依然困顿于太后听政时的噩梦中。在过往的十多年里,有足够的时间让太后留下诸多后手,这会不会是其中一个呢?他盯着案头的折子,想起了一条隐隐流传于深宫中的流言。他眸中寒光一闪,心中冷意凛然。

是夜,内务府大总管被羁押,换上了皇帝的大伴伴,并且开始他就任后的第一道使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