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一百零二、金屑玉丝面(十三)(2 / 2)

加入书签

相较于妖族魔族那些野蛮派的,天族讲究的是斯文和雅,如何能一上来就捋袖子揍人呢?于是穆天子被请到了西王母的昆仑山上一游,而赤松子、南极仙翁、太乙真人之类的上仙大神亦时不时地到人间露个脸,果然迅速获得了一大批愚人的磕头。

冥界之主也是个聪明的。虽然他慢了一步,在获取信众方面不及天界排场大手脚快,却另辟蹊径。

人皆怕死。然,这世上就没有不死的。

许多年来,冥王与天帝明里暗里较量,输输赢赢,次数多得自己都记不得了。后来,两边都乏了,便达成协议。明地里,冥王奉天帝为君上,而实则天界管不到冥界的事。纵有什么,也需好言好语地商量着,万不得摆出上司颐指气使的嘴脸来。生人之事归天界管,亡灵之事归冥界管,由此一分为二,将人族的生死二路分了个干净。

既然人族怕死,那就好办了——可做的文章多了去。

不敬奉冥王?那就让你不得好死!十八层地狱,听说过吗?

不信奉阎罗?当心晚上小鬼来敲你家门!

冥王以这种直接了得的手段,令人界在短时间内建起了一大批城隍庙,虽然城隍小鬼样子丑恶,但香火居然还不少。自然,冥王及其一干手下,也获得了天界奉送的无数白眼和袖风。

在道教兴起之前,各界都是自凭本事,或哄或吓地令人族信奉,有时甚至为了个山头庙门,大打出手的事情也不少做。各界算是各显奇招,奈何人族还有个坏毛病,就是喜新厌旧——今儿上山拜了黎山老母,明儿还会去河边祭祭河神,实在做不到一心一意矢志不渝。责难于他,他还振振有词:“我这辈子不可能只上山不过河罢?怎能厚此薄彼?有饭大家吃,好说好商量嘛!”噎得神仙也翻白眼。

然,道教兴起后,此情此景多少有了些改变。世人都说道教是老子所创,可偏信奉的是太上老君,于是便有了“老子上天做老君”的传说。且不管真假如何罢,道教的确有系统地将信众的信仰统一起来,令其零零散散朝三暮四的信仰有了规章可循。

起先,谁都没将道教放在眼里,自当是打打闹闹自娱自乐的小玩意。谁料,渐渐地,道教不得了起来,信众非但成百上千万,席卷了大半个九州大地,各地兴建的道观也愈来愈多,数量和规模上颇有后来居上的架势。这下,天界和冥界都坐不住了。

到了这个地步,要想将道教压制下去,已是太晚太晚了。没奈何,大家便纷纷使出了拉拢的手段,非但在天界为太上老君专建了个太清境,甚至还敕封了若干洞天福地作为道教仙境,可见委实是下了血本。身份高资历厚的大仙们,有不少在道教中挂个名。譬如,泰山圣母,本是专管人间子嗣的,俗唤“送子娘娘”,原不与道教相干,偏在道教中挂了个“元君”的衔儿,成为泰山正神之一,道经上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至于那些地位不咋样的,索性一抹脸,拜入了道教,成不了坐镇一方的正神,有个偏殿挤挤也不错。甚至有些妖怪魔人,厚着脸皮,痛哭流涕地要洗心革面,拜在某位真人脚下,声称即便做个坐骑也好。

道教如此声势,令各界生灵无不色变。好在,道家讲究的是“无为而治”“顺心自然”,一贯懒散潇洒,并没有什么奇伟的大志向,对天帝甚为恭敬。这虽令他松了口气,但悬着的心始终未曾放下。

直至佛陀建立佛教。

对于东土之人,佛教是个奇怪的教派。它推行“与人为善”,却又鼓励出家修行,与东土人自古以来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甚有冲突。因此,东土对佛教半是信奉半是戒备。

这可如了天帝的意。

一直以来,天帝都在担心道教一家独大,如今,来个可制擎的,能分去道教的信众,还不会被人族全身心信奉,可真是——哎呦,上天有好生之德啊!

天帝喜滋滋地冲着老天拜一拜,回头就赶紧向佛陀示好。先将灵山周围方圆万里划出来,送给佛陀作为见面礼,又带着若干神仙亲往灵山雷音寺,听了回佛陀讲经,算是有了个正式的会面。佛陀也甚是知机,非但对其天地共主的身份表示了极大的尊敬,还将若干佛教护法神的身份冠于天界诸仙,更是亲将帝释天的冕冠赠与了天帝。自此,天帝便多了一重身份——佛教中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帝释天。

总而言之,为了获得人族的信仰力量,大家伙也是够拼的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