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六、黄粱家的饭(二十九)(2 / 2)
无智好生腹诽了方明一阵,方才顺了顺气,还是没理搭方明的“挑衅”,直接对师姐道:“一早黄秋去大牢送饭,回来说见宋施主似有心魔渐生的迹象。”
“当真?”无思一惊。
“据说眼角可见血色,言辞神情俱显戾气。”无智好生发愁。
无思与方明一对眼,皆自对方眼中看见了惊虑。
自打无智踏入崇恩寺,她身边诸人的背景经历,便很快为方明和无思知晓。这其中,宋仪娉尤得关注。平日里,这姑娘表现得颇似心性坚毅,然,方明却晓得,越是看上去坚毅顽强,一旦陷入魔障,反而更易沦落魔道。因为,表面的堡垒筑得越厚,内心的泥沼越深。这堡垒,外人是很难攻破的,然而,内心的泥沼,却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几番挣扎之下,若无强大的力量,只怕很快就会彻底陷入,直至灭顶。
宋仪娉在崇恩寺里,时不时地就会被唤去,听无思师太讲故事啦,或者在方明大师讲经时旁听啦,即便没故事没经讲时,也会让她与诸位师兄弟多接触,增加喜乐之情,免得她多想旧事,心生哀怒。
在这有意无意的安排下,宋仪娉一直以来的表现都很正常,纵时不时地会去遥望个登闻鼓啥的,可也属于可理解的行径。然,这才自眼皮子底下消失了片刻,就出问题了,如何令诸师不惊不忧?
自释门创立以来,便以消欲去恶为意旨。与道门降妖除魔不同,释门要除的是“心魔”,便是诸魔滋生的根源。释门以为,心魔乃是万魔之根,倘世人无欲无念,便不会心生阴暗恶意,那心魔便没有可以滋生赖养的土地。故而,释门劝人向善,不杀生而去戾气,不诳语而去诈气,不偷盗而去奸气,不淫邪而去毒气,不饮酒而去暴气,自修而定心寡欲,度人而止恶扬善,是以掐断心魔根基,从而荡涤天地,恢复清朗。
然,世上生灵万万千,无私心者能有几何?但凡有了一丝私心,便不可能不生情,那心魔便会在暗处蠢蠢欲动。世人难度,莫过于此。
虽则表面上看无智师太平素里待宋仪娉不咋地,少见笑脸,可心里面,还是很关心她的。她晓得自己在修为上不如师姐无思,更是与方明大师差了一大截。只是如今情形,已不允她与方明翻个脸拌个嘴啥的,当务之急,自是设法要帮宋仪娉除了那心魔。
这活儿,只有方明大师和无思师太有办法。
释门“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放眼望去,只有方明修到了他心通,就连无思尚未达到此境界。然,无思师太精通佛咒,于此上略胜方明一筹。两人彼此配合,或许能将宋仪娉拉出魔障。
无智只盼着宋仪娉平平安安地进大牢,欢欢喜喜地出大牢。
无智师太的内心呦,远不似她外在表现地那么冷漠坚硬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