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三百零二、无心莲(四十八)(2 / 2)

加入书签

木鱼和尚赶紧告饶道:“虽说老衲记性不大好,可是,也不是全无办法。”说到这儿,他得意地一挑眉,贼兮兮地笑道:“当日老衲受罚时,观世音菩萨曾私下嘱咐,要多张个心眼,莫辜负了这机会。幸得菩萨指点,老衲进藏经阁时揣着笔墨,瞧见有趣的或是不大懂的,便做了小抄。后来老衲下了灵山,便将所有物品连同那小抄一并带来了无心谷。只是,老衲一时想不起那小抄放在何处,只怕还得回去寻上一寻。”

空依提着一口气,紧张地问道:“大师下灵山都有万年之久了,那小抄不会朽成渣渣了罢?”

“怎么可能?”木鱼和尚一摆手,倍有把握道:“灵山之物,样样件件都结实得很,莫说万年,几十万年都不成问题。哎哟,忽然好怀念灵山,这可如何是好?”

倘不是看在那份小抄还没到手的份儿上,空依非得再刺啦刺啦几把。

为避免木鱼和尚又出现“老眼昏花”的情形,诸人一致决定,由黄秋陪着木鱼和尚返回无心谷,一道寻那不知在哪个旮旯里藏了万年的小抄。

五日后,在众人急切的期盼中,一老一少终于又出现了。宋仪娉捧着那本已经看不出封面本色的薄册,奇怪地问道:“你们是在哪儿寻到的?怎么。。。。。。瞧着灰扑扑的。”她这么说,算是留了点面子——那薄册岂止是灰扑扑啊,简直用脏兮兮形容都不为过。

黄秋也是一副灰头土脸的模样,叹气道:“你绝猜不到这宝贝藏哪里!嗨,说声‘藏’都是客气,我估摸着啊,只怕大师就是随手一丢,就那么着丢了万年之久。”

“为了寻它,连灶台都给拆了!”

宋仪娉当即唬一跳:“何至于拆灶台?难不成藏在灶膛里?”她歪头想一想,“不对啊!倘在灶膛里,那些日子我做饭,整日灶膛里都烧着火,岂不早就烧成灰了?”

“虽不灶膛里,可也不远了!我们返回后,将小庙上上下下翻了三遍都不止,就差将佛祖宝像抬起来翻找了。可硬是寻不见。后来,大师总算想起来,灵山之物自有与众不同的气息,于是,他便循着那气息一点一点地寻。倒是寻着了不少当日他自灵山上带下的东西,什么包袱皮啦,旧草鞋啦,缺了半边的木碗啦,哎哟喂,瞧着那庙里富丽堂皇,又奢贵又干净,谁能想到居然还藏着那些个陈年旧物!最有趣的是,还寻到了一根落单的杨柳筷子。你不晓得啊!大师见了那筷子,激动得跟什么似的,几要眼泪汪汪了!他捧着那筷子走到庙后面的那株大杨柳跟前——你记得不?就是最粗的那株,咱们几人手拉手都合围不过来——感慨万千,还絮絮叨叨地对着那杨柳树道:‘当日,老衲丢了你兄弟,便只得将你插在此地。这许多年过去了,你长成了这么大个儿。如今,你兄弟给找回来了,老衲便将它插到你身边,你可得好生照应着它,莫因它还小就欺负了它’。天呐,原来那株大杨柳是当日大师用灵山上的筷子插地种出来的啊!哎呦哎呦,灵山可真是好啊,就连个筷子都不同寻常。。。。。。”

宋仪娉很是瞧不上黄秋那一副口水涟涟的馋相,不耐烦道:“好啦好啦,赶明儿求师太给你一个□□,当即就能送你去西天!快说那灶台是怎么回事?”

黄秋被这话怼得好悬没噎过去,粗喘了好几口气,方道:“直至最后,大师方觉出还有一道不大清爽的气息,是在香积厨里。可是,香积厨就那么大点儿地方,我们翻了又翻,怎么也寻不到。还是大师利索,道:‘要不将灶台掀了看看?’果不其然,这小抄就躲在灶台基座下面,虽说没烧着,可烟熏火燎地呦,简直没法看呐!”

宋仪娉奇怪道:“好端端的,如何会藏到那里去?”

“待寻到了,大师方恍然大悟道:‘哎呦!瞧老衲这记性!当日我和泥垒这香积厨,不过是当个摆设。因着并不真地去烧水做饭,和泥时便不大上心,做出来的灶台高低不平,不甚稳当。也不知怎地,老衲就顺手将这册子当做了垫脚,不高不低,正正好。嗨,要不是你们拿这灶台生火,这册子也不至于变得这副模样!可怜呐可怜!’”

宋仪娉亦感慨道:“被这么着压了万年,还被大师忘了个精光,委实可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