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chapter114(2 / 2)

加入书签

官府花了大力气想要阻止,也抓了不少人,可流言依旧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流传到了全国各地。

一时间,对皇帝身份怀有质疑的人更多了,尤其是那些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他们中有些人想起了昔年的旧事,在傅家还未衰败之前,傅锦年曾同向贵妃也就是如今的太后,有过一段亲密无间的日子,两人青梅竹马,差一点就要论及婚嫁。

再想到皇帝还是安王时,他一造反傅锦年就轻易倒戈,怕是那位大将军早就从妻子口中得知了真相。

怀疑的人越来越多,百姓可以不管皇位上坐得是谁,可朝堂内外多的是想要拨乱反正的人——皇室的血统不容混淆,否则谁都能当皇帝,江山社稷岂不乱套了。

自古以来,能当皇帝的要么是皇家正统,要么造反谋逆成功,若说皇帝是前朝血脉,那些大臣迫于形势或许还能接受,因为他们祖上不少就是前朝的遗臣,加上皇帝的威逼利诱,谁也不会想不开和权势利益过不去。

可如果皇帝只是个身份低下的平民呢?朝堂上不是世家子弟,便是新贵才子,哪一个会甘心俯首称臣?

人心不复,朝堂已岌岌可危,皇帝感觉到了危机,行事愈发暴戾,但凡一点不如意,便用血腥的手段残酷镇压,而结果更加适得其反。

恰在这时候,北地传来了坏消息,镇国大将军和夷人的第一次交锋以失败告终,不仅如此大将军本人还被敌国生擒了!

同战报一起传到京城的,还有夷人送来的劝降书。北夷称,若想两国歇战,皇帝必须退位让贤。私下里还有传闻说,卫王已经答应了北夷,一旦登上皇位,便将北地十座城池当作谢礼。

听到这样的消息,皇朝上下无不愤慨,他们骂镇国大将军徒有虚名,更恨卫王通敌卖国,可是骂归骂,打不过人家也是不争的事实,谁也没想到,当初齐王手上英勇无敌的边军,会变成如今这般不堪一击。

眼看着边境不保,皇帝却拿不出有用的对策来,朝堂气氛一日紧张一日,不少大臣甚至偷偷转移起家人财物来。

一时间,百姓怨声载道,很多人刚刚经历了战乱一路从南到北逃亡而来,原以为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了,谁知马上又要颠沛流离。而传闻中要被割让的那十座城池中的百姓,不约而同地爆发了起义。

起义军打了“保家卫国”的口号,联合各方势力组建了一支民间的军队,而他们现阶段所做的只是帮着守城抗敌,因此朝廷派去镇压的将领根本下不了手,反倒留下来一起加入了守城的队伍。

不久边关接连传来失利的消息,随后又爆出边军中埋着许多敌国的奸细,连漠城的守城大将都被收买了。

就在那大将准备开城门迎敌之时,城中突然冒出了起义军的队伍,千钧一发之际,他们斩下了守将的头颅,接管了漠城的军队,堪堪保下了城门不失。

而这时候皇帝还想派人镇压起义军,反倒是领命前来的将领很快倒戈对外,声称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成为失地亡国的罪人。

如此种种,皇帝愈发不得人心,可他已经没了退路,战败意味着失去皇位,议和还有一个卫王阻拦,最后他竟想出了平分天下的法子,想用半壁江山交换一时安乐。

十个城池当然比不上半个国家,卫王担心皇位落空,暗地里用从龙之功收买起义军的将领,却是完全没顾百姓的死活。

真相爆出后,举国上下骂声一片,谁也不想让这样的人当皇帝!

与此同时,起义军中响起了自立为王的呼声,他们不愿给昏君打江山,更想挣一份实实在在的从龙之功,而那个带领他们打败北夷一次又一次进攻的青年,便是最合适的人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