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12 山崩地裂(1 / 2)

加入书签

112 山崩地裂

洞中这场变故, 阿苏南并不是毫无准备, 比如,他知晓墓主很可能就是伊家先祖, 这是祖巫昨晚告诉他的。祖巫还告诉他,他们此行的任务, 对付“劬”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拿下伊祝的残魂——是的,时隔万年,当年那位强大无比的伊祝,好今也只剩下一缕残魂。

也不知这位传说当中的祝巫第一人是出于何等考较, 居然在子侄后辈的血脉里加入了魂力标识, 按照阿苏南的理解,这个就好比人为地在基因当中加入一组DNA,让它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而伊落正好就是伊家这一辈人的传承者。至于这个魂力标识到底有何用途, 弥上祖巫在魂力上的学识不及伊祝,他也无法确定, 但想来不会是桩好事, 尤其现在伊祝只剩下一缕残魂,而残是一个多义字, 残缺是它,凶残也是它……所以, 阿苏南终于明白了伊落所说的“血脉问题”到底是啥样一个问题, 当即给吓出一身冷汗, 为了伊落的安全,就算祖巫不同意,他也会不择手段不计代价地拘禁甚至是毁掉伊祝的残魂!

除此之外,阿苏南还知晓洞顶有两个阵法,一个是远古的移魂阵法,另一个是现今的夺魂大阵,前者来自万年以前的墓室主人,即伊祝,而后者,则是“劬”和苦邬敖两个人捣弄出来的——这二人在苦邬敖第一次入谷时就已经发现了这个墓禁,却辨识不出洞顶的阵法,后来苦邬敖逃往宁阳,有机缘见到夺魂大阵,这才意识到它是夺魂阵的“一个变体”。这二人必定是做了大量实验都没能成功启动大阵,于是认定阵法有问题,自以为是地做出了一些改动,于是,在原本的移魂大阵之上,又加入了一个夺魂大阵,至于这个夺魂大阵是否有效,祖巫的反应是嗤之以鼻:这东西要是有效,宁阳都该遍地老鬼了!

但是,弥上祖巫也向阿苏南隐藏了一些内情。比如,阿苏南不知伊落已经入谷,一直都藏身洞外,静观其变。他更不知弥上祖巫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用自己做诱饵诱出伊祝,祖巫虽然不太了解移魂阵,也不能肯定伊祝当年做下这些安排的动机所在,但是,他自认很了解自己亲手养大的那个孩子,知道一旦自己遇险,这人(哪怕只剩下了残魂)也必定会发狂,而大悲大喜之下,一个人的防御心会降到最低,捕获他的可能性也最高,这也是他所能够想到的既不伤害残魂又能成功捉住他的唯一法子。

当然这些内情都是等到尘埃落定之后才讲出来的,这会子听了少年的委屈抱怨,祖巫也没时间安慰他,只是道:“赶快追上那个劬,他现在魂魄和身体同时受伤,你们两个足以对付他。”

阿苏南立时没心思抱怨了,拉着伊落就往外跑,虽然是祖巫演的一出戏,但那人渣处心积虑相要杀他魂魄夺他身体,简直罪不可赦,他现在恨不得把这人剁碎了拌入猪食,好让他也发挥一丁点积极功用。

出得山洞,刚开始还能看到血迹,一路追踪到雪线以下,血迹突然消失了。

伊落道:“必定是他的同伙把人带走了,以他的伤势跑到这里已经是强弩之末,没可能还有余力清除痕迹。”

阿苏南咬牙切齿:“他还想跑?做梦!”

当即放出身上蛊虫,发出指令:“把他找出来,小心一点,不要被发现了。”

劬刚刚才被他的魂力所伤,身上还残留着他的气息,用蛊虫追踪再好不过。而且蛊肖其主,他家这只小蛊虫也是跟他一样,不走寻常路,明明只有一阶,却聪明的要命,领悟力非常之高,得到指令瞬间就没影了。

阿苏南的脑子中很快显现出蛊虫的飞行路线,抬腿便要追,身旁伊落却是抢先出手,一把把人给背了起来,还拍拍他的屁股:“别犯犟,这样更快。”

阿苏南在他背上僵了僵,其后面对现实,他自己也是强弩之末,还是不要拖后腿了,反正他从小就被身下这人亲亲抱抱惯了,当即放松下来,指挥伊落去追蛊虫。谷中没办法使用巫力,伊落作为一个四阶巫士,不用巫力速度仍然非常快,只一刻钟就背着阿苏南跑到石头绝壁之下,面对着面前这条湍急到连鱼都留不住的河流,阿苏南彻底傻眼了——他们又不是蛊虫,如何飞的过去?

而且那个劬也没长翅膀,重伤之下,他是弄个过去的?

伊落一拍脑袋,背着他转身就往回跑:“上当了,他们刚才必定就藏在雪线附近,故意把我们引到这里来的。”

苦邬敖既然连夺魂阵这种不传之秘都能够学到手,学点小术法制造魂魄假像应该不是难事,刚才他们急于追击,都被他给骗了。

返回雪线,伊落把阿苏南放下,二人正待仔细搜寻,脚下大地却又一次颤动起来,此次震动比前面几次都要强烈,不到两息功夫,但听得“轰隆隆”一连串的巨响响起,雷鸣般的响声之中,面前的雪山轰然崩塌……

眼看着巨大的山石挟裹着白雪飞滚而下,阿苏南前一刻还觉着幸运无比,幸亏伊落就在旁边,不然他非给砸死不可,下一刻却又惊觉随着整个山体的崩塌,大量魂力滚滚而出,一时间都不知该惊还是该喜,或者干脆惊喜交加?

旁边伊落也是一声惊呼:“可以使用巫力了!”

山崩面前,两人当真是各显神通了,急急跳跃奔行于大大小小的飞石之间,一面护住自身,一面铺开巫力/魂力展开搜查,很快即有更加惊人的大发现——山崩了,整座山体四分五裂,而原本隐藏于山体深处的几处地室就此暴露,竟是距离此地不足十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