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亲哥哥般的疼爱(1 / 2)

加入书签

马利介绍的是一家看起来颇齐整的书铺, 别家门头上或多或少落了许多灰尘, 而这书铺连外头挂着的招牌却十分干净, 仿似清洗过很多回。

“就是这里了,你别看它铺面小, 可是开了上百年了, 我祖父以前都常来这里买宣纸的。”

铺面门口有三阶台阶, 砌的是文人最爱吟诵的青石, 磨的光滑圆润的棱角, 默默承受着百年来进进出出数以万计的文人墨客们的足迹。

一进门墨香四溢, 四周的架子上摆满了文房四宝, 排列有序, 分门别类, 屋内十分温暖。

门边柜子后站立着的拨弄算盘的老翁,也只在他们刚进门时, 对着马利点了点头, 随即低头核对账本。

姜宁生出一种错觉, 这铺子仿似一个坐落于闹市的隐士, 和蔼慈祥的看着周围一个个玩闹的孩童,自在乐呵的笑着。

她从未认真读过书, 从心里敬畏读书人和这些密密麻麻写满了她不认识的字的书籍。

马利替姜宁选了几尺宣纸, 又问她要不要墨块。

姜宁也看得出来那几块墨极好, 拿起来闻了闻, 一股浓郁的松枝香气, 这应是南县产的松烟墨。价钱也合理, 二十文一块,姜宁包了三块出来。

宣纸旁边置了几张红纸,姜宁想起过年家里都是要贴门对子的,便准备裁上半张,自家用两幅,也给姜妍送去两幅。

突然想到,陆景深的字好,往年大约替人写过不少,今年虽然不在书院读书了,但村里会写字的人不多,大约还是会有人求上门。

便多买了几张,这些东西家家户户都少不了,陆家村同齐氏关系好的妇人家里也可以都送上几副。

结完账身上只有十几文钱了,买的也差不多了,姜宁决定回去。

“这我们可不能要,你拿回去给景深用吧。”

姜宁笑着将那两块墨塞了过去,“深哥也用不了这么多,拿着吧,是我给你们的,算是谢谢陪我买东西!”

马利正不知所措望着自己手里用一块彩缎包的四四方方的墨块,他一个男子怎能随便收人的礼物,冯子都却已经大大方方的将那墨块装进了袖带里,笑着朝姜宁道了谢。

姜宁转身,坐到了来时坐过的驴车上,前面赶车的老叟吆喝一声,正低头蹭脑袋的小毛驴哼了哼鼻子,喷出一股热气,迈开健壮的蹄子沿着来时的路开始往回走。

回陆家村的路十分难走。中午天气温暖,太阳晒化了道路上的积雪,雪水参杂泥土,染了车轱辘上厚厚的一层黄泥。

那小毛驴纵然健壮,渐渐也有些吃力了,赶车的老叟只好请姜宁一起下车走路。

姜宁脚上穿的是一双齐氏下雪前亲手给她做的千层底布鞋,虽然厚实暖和但是不隔水,这会儿已经湿透了,一双脚也已经冻得没有知觉了。鞋子外边还糊了一层滑腻的黄泥,必须小心扶着车架子才不至于滑倒。

"大爷,前边拐过去就是我大姐家,不如我们去暖和暖和?"

脚上一冷全身都冷,就怕人能扛一扛,那小毛驴受不住撂挑子。

赶车的老翁就指着这毛驴挣钱呢,自然也怕累坏了它。

姜妍和刘三林今年一入秋就搬了回去,俩人将柴房拾掇拾掇,隔了一间新房出来。姜妍心灵手巧,将屋子布置的十分温馨,虽然同在姜家差不多的处境,但姜宁能看得出来,她如今快乐很多。

"姐,你别忙活了,我就是过来歇歇脚!”

姜宁知道自家大姐在刘家处境艰难,却不知她艰难到这种地步,姜翠告诉过她,上次她在刘家吃的那顿午饭,刘氏足足数落了姜妍三天。

姜妍局促的笑了笑,摸了摸姜宁的头,“婆婆把家里的米面都锁起来了,姐不能招待你吃一顿热乎乎的饭,就给你泡热饼子吃,你别嫌弃!”

“咱们姐妹,我怎么会嫌弃。”

刘氏笑嘻嘻的掀帘进来,手里还端着半碟子麦芽糖,“吃啥泡饼子,今儿就在家好好吃一顿。”脖子里挂着个狗皮围脖的刘氏亲热的牵住姜宁的手,围着姜宁打量了一圈,“瞧这模样俊俏了不少,果然好山好水养人。”

姜宁被刘氏这般讨好似的瞅着,有些不大自在,回头望向姜妍,也同样一头雾水。

“大娘,您有话就直说。”

刘氏寻了个板凳围在火炉边坐下,拍腿笑了笑,“大娘能有什么事啊,就是看你们姐妹情深,羡慕的很,只是,下次再来看你姐,可不能再带这么多东西了。”

她发现驴车了?姜宁过来的时候特意让人将驴车停在一处避风的隐蔽处,刘氏怎么发现的?

刘氏嗔怪似地瞪了一眼姜妍,“你放心,娘知道,那都是宁娘给你,娘不会朝你要的,以后别这么偷偷摸摸的了啊!”

原来是打她驴车上的东西呢。

“大娘,您误会了,那东西是我娘让我买的年货!家里也穷,一年到头就指着那些了!”

姜宁见刘氏立马拉下了脸,跟着说,“我大姐在您家这么长时间,我也很少来看她,亏的您多多照顾她,自然也该孝敬您一份。”

刘氏闻言,立马摆了摆手,“既是你婆婆让买的,我这哪好意思要。”

虽然一幅拒绝的模样,但掩饰不住眼里的雀跃。

姜宁如今手里不缺钱,用两袋粮食换姜妍在刘家好过一些,也十分划算。

“应该的,我常常跟我娘提起您呢,她得知您会做衣服,羡慕的不得了呢,若知道那粮食是搬来您这了,想来也不会责怪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