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清廷将他残酷处死,鬼神为之号泣,一位用生命捍卫大义的湖南汉子(2 / 2)

加入书签

《新闻西报》收到秘密协约的草稿后,当即原文刊登。

接着,这份由《新闻西报》刊载的《中俄

密约》,被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

当时的日本新闻界,还专门为此出了一期号外。

《中俄密约》的内容刊发公布之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

这下,清廷陷入非常难堪的狼狈境地。

最后,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清廷不得不放弃秘密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

在《中俄密约》内容泄露之后,清廷立即派人全力查找密约外传原因。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7月19日晚上,沈荩在北京寓所被捕。

在清廷对沈荩审讯期间,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否认这件事,坦承自己所作所为,并严厉痛斥清廷的可耻行径。

沈荩入狱之后,清廷唯恐夜长梦多,决定尽快将他处决。

沈荩从被捕到被杀仅20天。

本年7月,正值光绪帝生日的万寿月。按照当时清廷的惯例,本月不宜杀人。

于是,清廷决定,将对沈荩的行刑方式改为杖毙,也就是用刑杖活活打死。

后来,据《大公报》所载,沈荩行刑之状,真是惨不忍睹:

(清廷刑部)“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谙习。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

“骨已如粉,未出一声。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

沈荩死去一年之后,维新派人士王照获罪下狱。恰巧,王照就关在沈荩住过的牢房。

后来,王照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写到:

“粉墙有黑紫晕迹,高至四五尺,沈血所溅也。”

由此可知,沈荩死时的惨烈之状,真是不堪回想。

当年,沈荩死时,年仅32岁。

沈荩之死,更激起了民众对清廷的痛恨。

事发之后,就连外国报纸,也因为沈荩之死,纷纷对清廷加以谴责。

公元1903年9月14日《大公报》披露:

“探闻政府自杀害沈荩后,各国公使夫人觐见皇太后时,谈及沈之冤抑,慈禧亦颇有悔意。已面谕廷臣,会党要严拿,万不可株连良善,致离人心,等语。近日政府十分和平,绝无不合公理之举。盖恐驻京各国公使啧有烦言也。”

满清的慈禧皇太后迫于各公使的压力,公开表达了“仁慈”和“悔意”。

沈荩死后,当时的《中国日报》发表唁文:

“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