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双全的崇庆皇太后: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母亲(2 / 2)
“你们这些人,也都是宫里的老人,也都曾服侍过圣祖仁皇帝(康熙帝),你们有谁见过昭圣太后(孝庄文皇后,康熙祖母)当日让圣祖修盖过庙宇?以后有这种事,你们要先劝谏太后,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太后身边的宫廷侍从太监曾经引领悟真庵的尼姑偷偷进入宫内,当然,这肯定是太后首肯或者授意的;另外,这些宫监还私下引太后的弟弟到苍震门【为内廷东六宫东大墙的琉璃随墙门,东向。】向太后谢恩,猜想,这也是太后点头了的。乾隆知道这些事后,因为这些做法和宫禁制度有违,所以,他很生气,多次训诫太后身边的那些宫监。
正如上文所讲,乾隆帝对母亲的孝敬是一回事,他对国家制度的遵从、对国家体面的维护是另一回事,并没有混淆,更没有乱作一团。
乾隆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他还拜谒东陵、围猎木兰,每次出行,都奉请太后同行。平日里,乾隆帝也基本不离太后左右。
遇万寿节(太后生日),乾隆帝一定会率领亲王大臣,对太后行礼庆贺。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太后六十寿诞;乾隆二六年(公元1761年),太后七十寿诞,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太后八十寿诞,每一次,乾隆帝都举办庆典,而且,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别是太后八十大寿,当时年已六十一岁的乾隆帝还身穿彩衣,在母亲面前蹈舞,承欢於母亲膝下。
每次,太后的生日还没有到,乾隆帝就开始给太后送寿礼,寿礼的进送,也是有次序先后的:
最先进奉的,是乾隆帝自己写作的诗词文章,手创的书法绘画。
接下来就是如意、佛像、冠服、簪饰、金玉、犀象、玛瑙、水晶、玻璃、珐琅、彝鼎、赩器、书画、绮绣、币帛、花果等。
当然,也有外国进贡的各类奇珍异宝。
总之一句话,什么都有。
太后作为天下之母四十多年,见证了大清王朝的繁荣,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全盛。
当然,太后在世,也亲见了曾孙、玄孙的出生。
真可以说是享尽了人间的福禄与荣贵啊!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正月初八日,乾隆帝奉迎太后到圆明园。
平常,皇太后驻跸圆明园时,几乎都住在长春仙馆。因为这里距乾隆帝处理政务的正大光明殿、乾隆帝的寝宫九洲清宴都很近,便于乾隆帝给太后问安侍膳。
正月初九日,乾隆帝陪着皇太后在九洲清宴一边进膳,一边观看节日的灯火,妃嫔和皇子、皇孙们也都陪侍在旁,史书所谓“五世同堂,同伸欢忭”。乾隆帝见皇太后“慈颜康豫,不减常年”,他非常高兴。这一年,太后86岁,乾隆帝67岁。
乾隆帝还想着,等到太后90大寿时,自己也是71岁的老人了,那时侯,一定要为皇太后更加隆重地庆祝一番。
正月十四日,行完祈谷大祀的典礼之后,乾隆帝闻知太后身体不好,他马上赶到长春仙馆看望太后。当天晚上,乾隆帝还陪着太后在同乐园用了晚膳。太后当时的病情并不重,只是偶尔会有不舒服,精心调治后,病情已有所减轻。可是,没过几天,太后的病情出现了反复,而且较之前加重了许多。太后不想把病情转重的情况让乾隆帝知道,怕引起儿子烦心,影响治国理政。所以,在乾隆帝每次问安时,太后都强打精神,故意谈笑如常。
正月二十二日,太后病情十分严重,这一天,乾隆帝看望了母亲两次。当天深夜,太后已进入弥留状态,乾隆帝守候在侧。
二十三日子刻(凌晨一点前后),太后“痰忽上涌,遂于丑刻(中午一点前后)病逝”,享年86岁。太后的灵柩奉安在慈宁宫正殿。乾隆帝以含清斋为守丧的居处。遂颁大行皇太后的遗诏。举国致哀,朝廷下谕旨,为太后穿孝100日,王大臣官员27日后除孝服。
太后葬在泰陵【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东北,称为“泰东陵“。最初,尊称为太后,上徽号崇庆皇太后。国家有喜庆的典礼,就多次加上尊号,最后,称作“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嘉庆【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共25年】中,再次加谥,称作“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太后一辈子就生了一个孩子,也就是清高宗,也是这唯一的儿子,让她享尽了人间的福禄荣贵;太后寿数之高,在清代皇太后中居于前列,在中国历代皇太后中也极为罕见;真可以说是福寿双全,人间稀见啊!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