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老婆的人难成大事吗?前清勤果公张曜轶事下(2 / 2)
夫人话一落音,张曜马上收拾行装,急速前往左宗棠处奉公。
当日夫人一语,让张曜乍舌,口中不断说到:
“夫人说得很有道理!夫人说得也真吓人啊!……”
因为协助文襄公左宗棠有力,左宗棠向朝廷上奏,请求朝廷给张曜以奖赏。
之后,张曜又再任文职,成了山东巡抚。
张曜常常与幕僚属吏谈到夫人,并且对夫人的才能钦佩不已。谈到这些家常时,张曜就会问他们:
“你们都怕自己的老婆吗?”
有人回答,怕。
也有人回答,不怕。
当听到有人说自己不怕老婆时,张曜都会仔细看看他,然后严肃地说道:
“您的胆子好大啊!老婆都敢不害怕!”
有人说,怕老婆的人,难成大事,看了勤果公张曜,谁还会这么说?
有个好老婆,对一个男人有多么地重要,看看勤果公张曜,就知道了!
最后,再补充一些张曜的事迹。
张曜到任山东巡抚后,花了很多时间对山东区域黄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山东河道较窄的特点,除安排加强两岸堤防外,张曜还提出了“分”与“疏”的治河主张。他认为,山东黄河两岸的堤工不够坚固,而河道又窄,这样河水上涨时,容易漫决为患,必须有分水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故而,由张曜主导,在齐河赵庄、刘家庙和东阿陶城铺各建了一座减水闸坝,用来提防河水异常上涨时造成灾害。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黄河在郑州十堡决口,山东黄河断流,张曜乘机对山东的河道进行了挑淤疏导工程。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黄河回归故道,正值凌汛时期,由于前此的河道疏通,冰水顺利入海。
鉴于当时黄河从牡蛎口入海不顺,张曜乃因势利导,用机船进行疏挖,改黄河由韩家墩入海,使河口通畅无阻。
张曜曾说:
“治河如治病
,泛滥冲决,此河之病也,淤滩沙嘴,横亘河流,此又致病之由也。”
他认为切挖淤滩沙嘴,是治理黄河的要务。他还建议用平头圆船50只,每船16人,各带开挖工具,进行切挖淤滩沙嘴工作。凡河中有淤滩沙嘴的地方,水落之后,可以登滩挑挖;水深的话,就乘船淘耙。还可在对岸筑坝挑水,借水流冲刷。他又提倡,培堤取土太远时,可铺小铁轨,带铁车运土。当时,在他的带领下,曾造铁轨1080丈。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六月,张曜驻守河畔,抢护史家坞、王阳家等处险工。七月,因疽发于背,张曜不久即病故。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并准于他立过功的省份,可以建立专祠祭祀(今济南大明湖游览区内张公祠仍存)。
附本文相关资料:
【捻匪】也称捻寇、捻军(公元1853年~公元1868年),是一支活跃在皖北及苏、鲁、豫三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期。存在时期长达十五年,可分为两个阶段:公元1853年春至公元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此后为后期捻军。捻军初兴时,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张宗禹叔)、奏王苗沛霖、孙葵心等。后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捻军的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公元1865年,清朝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对其进行围剿。也有将捻军分为东、西二捻的,西捻被左宗棠平定,东捻被李鸿章消灭。
【布政使】明太祖洪武初,罢元代的行中书省,至宣宗时,除南北两京外,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为加强统治,设置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权位乃轻。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司一省财赋及人事,与专司刑名的按察司并称两司。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又改变明代做法,于直隶亦设布政使,江苏则设二员,分驻于江宁与苏州。别称“藩台”、“藩司”。
【刘毓楠,生卒年不祥,字南卿,河南开封人。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进士,授礼部主事,迁郎中。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为江南道御史,上章弹劾河南布政使,由是而有直声。五年间上疏数十次,得罪权贵,出为安徽凤颍六泗道,旋即罢官。著有《淡泊斋谏草》。】
【总兵】清朝之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则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于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谱。一般来说,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巡抚】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