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曾国藩爱人以德:不要断人活路(2 / 2)

加入书签

能让您砰然心动的,就是拜见当朝一品的中堂!”

(原文:“妙曼蛾眉侧,红蓝大顶旁;尔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

写完之后,李眉生等不回曾文正,他就跟曾文正的属吏说了一声,先行告退了。

曾文正送客回来,来到密室,知道李眉生已经告退了。他见自己正在阅读的文章上有人题字,拿起一看,是李眉生的手笔,口中叹道:

“这年轻人!怎么可以这么写啊?”

曾文正马上让人去找李眉生。这时,李眉生已经出了幕府,前往秦淮河上寻欢作乐去了。

在官场行走多年,对人性、人心多有领教,对人事、人情多有体悟的曾文正,对于李眉生的题词,他是有些忧虑的:如此锋芒毕露,肯定会招致祸端的。

曾文正这么一想,马上着人带了令箭,前去找寻李眉生,要求一定要把他尽快带会府里。

曾文正派去的人马,在秦淮河一名伎的船上找到了李眉生,硬是衔命把他带了回来。

回到密室,李眉生见过曾文正。

曾文正指着那篇文章上的题词,正色问李眉生道:

“眉生啊!这可是您的杰作?”

李眉生答道:

“大人,正是学生所为!”

曾文正严肃地说道:

“眉生啊!曾某并非黯愚!我也知道,这些所谓的资深学者、著名儒士,其实都是些欺世盗名的主儿,他们言行不一,完全违背了儒家的理论。这些,我全都明白。但是,您可知道,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取丰厚的资财,能够悠然存活于世,他们靠的,不就是这些虚名,不就是这些唬人的大话吗?”

“现在,您一定要揭穿他们。这样做,就会使他们声名扫地,声名无存之后,就断了他们衣食的源泉。您断了人家的活路,人家肯定会对您恨之入骨,这可不是寻常的睚眦小怨可以比拟的。您断了人家的活路,人家肯定会致您於死地。官场上、人世间,许多的杀身

之祸、灭族之灾都是这样种下的,您可知晓?您以后可要收敛一下自己的个性,不能这么轻率行事了!”

李眉生恭恭敬敬地听完了曾文正的话,心中又想起了古人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

自此以后,李眉生逐渐收敛自己的个性,行事慎之又慎,最终,成为一代名儒!

附本文相关资料:

【曾国藩】(公元1811年~公元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湘乡县荷叶塘(今湖南双峰荷叶乡)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逝后追赠太傅,谥文正。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改葬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李鸿裔】(公元1831年~公元1885年)字眉生,号香严,又号苏邻,四川中江人。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加布政使衔,官兵部主事。罢官後,家苏州。精书法,临抚魏、晋碑铭,无不神形毕肖。工诗古文,晚年好佛,卒年五十五,著苏邻诗集。《益州书画录、昭代尺牍小传续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与李眉生书】

申夫新刻之《聪训斋语》,与吴漕帅所刻之《庭训格言》,不特可以进德,可以居业,并可以惜福,可以养身却病。阁下重听之恙,已全愈否?如尚未愈,除酌服补剂外,似宜常常看此二书,以资静摄。

昔年曾与阁下道及逆亿命数,是一薄德。大约读书人犯此弊者最多,聪明而运蹇着,厥弊尤深,富贵得志之人,亦未尝不扰扰焉,沉溺于逆亿命数之中。惟熟读《聪训斋语》,可去此弊。凡病在根本者,贵于内外交养。养内之道,第一将此心放在太平地方,久久自有功效。近将张公书告舍沅弟及儿侄辈,兹并以奉勖。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