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外国人日记中的清朝官场风习:威妥马眼中的总理衙门(2 / 2)

加入书签

到这个场景,我实在是无法忍耐,我总不能和他们一样,也一句话都不说吧。于是,我就先说到:

“今天的天气挺好的!”

我心里想着,这平常的寒暄发语,总不至于牵涉到外交的重大事务吧!这总可以缓解眼前沉闷尴尬的气氛吧!

但是,奇怪的是,我说完之后,仍然没有人敢说一句话。

这时候,总理衙门中的沈先生感觉再不说话,似乎有些失礼,于是,他第一个说了话:

“是啊,今天天气的确挺好的!”

沈先生说完之后,总理衙门里的亲王大臣人等,感觉谈天气应该不至于抢了上级的风头,于是,大家都说到:

“今天的天气挺好!”

“天气挺好的!”

“天气不错!”

……

就此场景,威妥马在日记中点评到:

这大清国的总理衙门里,那些亲王大臣、事务官员的行为,和狗看见影子就叫、和狗听见声音就叫,真是没有什么两样啊!

《清代之竹头木屑》的作者佚名氏在此篇《总理衙门》的文末按语到:

威妥马对于清国总理衙门的评语虽然有点过分、过火,但是,他所提到的,清国总理衙门的事权各有所归,并未统于一言堂,而各个事务大臣却从来都不敢对自己的事权内的业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说法,还是非常切中总理衙门中病态情景的症结的。

官场的风习会不会传染?

官场的风习会不会传承?

也不知道,熟悉官场的人,对威妥马的这篇日记,做如何的感想?有怎样的看法?

附本文相关资料:

【威妥玛】(thoasfranciswade,公元1818年~公元1895年),英国外交官、著名汉学家。曾在中国生活43年。因发明用罗马字母标注汉语发音系统“威妥玛注音”而著称。此方法在欧美广为使用,现逐渐被汉语拼音取代。他曾在剑桥大学读书。1838年加入英国陆军。1841年随英军侵华,参加第一次鸦片战争。曾任英军驻华使馆参赞、英国驻华公使等职。1843年任香港英国殖民当局翻译。1847年退伍,任英国驻华副使。1853年任英国驻上海副领事。1854年英、法、美三国取得上海海关控制权后,被委任为上海海关第一任外国税务司,次年辞职。1855年任驻华公使馆汉文正使。1858年任英国全权专使额尔金的翻译,参与中英《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活动。1861年任英国驻华使馆参赞,1871年升任驻华公使,1876年借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扩大英国在华特权。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上。

外国人眼中的清朝官场是怎样的?威妥马日记中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