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的外交内斗:阻开铁路的外交官刘锡鸿纪事上(2 / 2)
刘锡鸿的著作有《英招私记》、《日耳曼纪事》、《刘光禄遗稿》等。
后来,郭嵩焘被任命为驻英公使,经郭提名,刘锡鸿也成了一名外交官。当时,驻英公使的副使职位空缺,刘锡鸿对郭提名他为参赞而非副使一事,非常不满,这就为他们两人后来的反目成仇埋下了伏笔。反目之后,两人之间的斗争,也可谓是大清王朝外交史的奇观。
首先,必须说,政治是纷繁复杂的。
其次,一个简单的事件背后,可能有盘根错节的关系交织。
第三,刘锡鸿与郭嵩焘之间的斗争,表面上看,似乎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但是,剥开表象看本质,这背后,其实是两派势力的交锋。
刘锡鸿驻外期间,对郭嵩焘的攻击,实际上得到清政府中一些大员的支持。他在暗中监视郭的一举一动,不断向清政府打郭的“小报告”,并列举种种“罪状”。
清政府担心外交使节的内斗会影响外事工作,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4月,朝廷改派刘锡鸿为驻德国公使。
刘锡鸿成为公使之后,职位和郭嵩焘平齐,这就使他的气焰更高、对郭的攻击更加猛烈。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7月,刘锡鸿暗中诋毁,指责郭嵩焘有“三大罪”:
一、“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二、“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
三、“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这“三大罪”的具体情况如何呢?
一、有一次,郭嵩焘参观甲敦炮台,中间,天气骤变,陪同参访的英方人员,将自己的大衣披在了郭的身上。刘锡鸿认为,即使冻死,也不应该披人家的衣服。
二、巴西国王访问英国,郭嵩焘应邀参加巴西使馆举行的茶会。巴西国王入场时,郭嵩焘随大家一同起立。这本来是最起码的礼节、礼貌,但刘锡鸿认为,郭的举动大失国体。因为,在他心里,堂堂天朝使臣,怎么至于向小国的国主起立致敬呢?
三、还有一次,中国使馆人员参加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的音乐会,期间,郭嵩焘曾翻阅音乐会的节目单。刘锡鸿认为,这是在学洋人的动作,实在是非常的不应该。
以上关于郭嵩焘种种所谓的“失礼”、“失体”“失仪”的举动,刘锡鸿甚至上纲上线,认为这些都是“汉奸”行为。
(未完待续)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