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清王朝的外交内斗:阻开铁路的外交官刘锡鸿纪事中(2 / 2)

加入书签

“惟英使一席,关系綦重,名位既须相称,才望亦要兼优。筠仙尚为英人所推许,颇难为继。”

(驻英国大臣这一职位,关系重大,他的社会名声和个人身份必须相称,他的才能和声望也要同样优异。筠仙——郭嵩焘尚且能够被英国人推许,要再找这样一位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人来,一时半会,恐怕是有些困难的。)

一方面,李鸿章是在为总理衙门选人建言;另一方面,他也是在为郭嵩焘美言,是在间接反对将郭治罪。

同时,在这封信中,李鸿章还借一位德国人之口,批判刘锡鸿是:

“职任名望俱卑”

(才能声望都不怎么样)

并指出,刘在德国

“不甚见礼于当路”

(并不被派驻国的主事者待见)

因此,对于刘能否胜任外交工作,李鸿章在信中表示了很大的怀疑。

最后,李鸿章在信中还明确说出了自己对刘的处理意见,那就是:

可“暂留”,但“将来似宜撤换”。

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8月25日,清政府下令将驻英公使郭嵩焘、驻德公使刘锡鸿同时召回,并由曾纪泽(文正公曾国藩之子)、李凤苞分别继任。

清朝廷本来还打算将郭嵩焘查办治罪,后来,在李鸿章、曾纪泽等人的反对下,最终不了了之。

回国以后,刘锡鸿继续担任

光禄寺少卿,最后,他因为批评攻击李鸿章“跋息不臣,俨然帝制”而被慈禧太后革职,后于1891年逝世。

刘锡鸿的事,到这里,似乎该结束了?不忙!

(未完待续)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