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清王朝的外交内斗:阻开铁路的外交官刘锡鸿纪事下(2 / 2)

加入书签

“是非悉当默险能明,人人有所惩劝,以效其才能,亦人人无可干求,以养廉耻,则牧民驭兵两大政,自然日有起色”。

(是非对错,都应该在任何情况可以判别清楚;所有人都知道有功必赏,有错必罚,那么,大家就可以人尽其才;所有人都没有钻营投机,攀附徇情的路子,这样才能让大家有廉耻的观念。如此下去,抚育百姓、掌控军队的两大实政,才能慢慢有所改观。)

刘锡鸿还指出了人民素质与国家富强的关系:

“英之众庶,强半勤谨,不自懈废;商贾周于四海,而百工竭作,亦足繁生其物,以供憋迁之需;国之致富,盖本于此。非然者,火车轮船,即能致远,而可贩之货,国中无从造而成之,金币究何如人哉?”

(英国的民众,大都勤劳谨慎,他们不会懈怠而不做事;英国的商人遍布四海,这个国家的其他行业都竭力劳作,可以保证人民的生存,物品的繁富,也可以供给出现破败时的用度。这个国家的富裕,原因就在于此。如果不能这样,即使火车轮船可以行进很远,那些贩运来的货物,本国无法加工生产,钱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除此之外,刘锡鸿也是提出民间开矿设想的第一人。

到了英国之后,刘锡鸿的思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他称赞君主立宪制:

“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应之事”。

(没有闲散而无所事事的官员,没有游手好闲不事劳作的民众,官民交流畅通无阻,没有残暴不仁的国政,没有虚假客套、形式泛滥的应酬琐事。)

通过与马格里、博郎、井上馨等外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交锋,刘锡鸿也打开了眼界。通过与博郎的辩论,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先前反对船舰的看法:

“事理无穷,因乎时势。如人之一身,疾病未起,则补养元气,自可退外邪,此一理也;疾病一起,不先祛外邪,而惟言补养,则其病终不可廖,此又一理也”。

(事理是没有穷尽的,一切,都和时势密切相关。这就像人的身体,没有病痛的时候,注重补养,使元气充足,那么,外邪会不战而退;一旦生病,那就不一样了,如果不先祛除外邪,只是一味补养,那么,病痛始终是无法治愈的。)

另外,他对领事裁判权提出了看法:

“倘照理藩院刑法,参酌变通,以圈禁代流徒,以罚款代笞杖,定为专例,以治外国寄居商民,亦未尝不可。”

(假如只是按照理藩院的法律规定,参考相关事实,进行变通之后,用圈禁取代流放,用易科罚金取代肉刑,并把这个定为专项条例,用这样的法规来治理侨居、寄居中国的外国人,似乎也未尝不可。)

关于刘锡鸿的话题,到此,画上一个句号。

读者可广阅相关书籍,继续全面深入了解相关事体。

(全文结束)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