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唯有牡丹真国色:亳州牡丹记(一)(2 / 2)

加入书签

后来,上学读书,到了初中,读到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有义无意之中,就受了作者的影响。自此以后,又对牡丹产生了不公平的看法,认为它有这样的不好,或者那样的不是。这种观念,一直持续了多少年。

《爱莲说》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又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再云“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因此,遂有了教科书对牡丹的种种非罪:

一则,人爱牡丹,似乎是从众心理作祟。由此,特立独行、独立思考的意识似乎就很

容易被丢掉,这是牡丹不得人爱的原因之一。

二则,人爱牡丹,似乎是因为这花,是富贵的象征。自古富贵者,皆与权势合流,向往富贾权势,不是君子人等的价值观念。另外,向来富贵与污浊、庸俗、铜臭密不可分。

三则,人爱牡丹,因为从众向富的心理。于是,大众化的平庸,导致了平庸的普遍化。

教育的结果,就是对独立高洁的追求和对平庸从众的轻视。

就我对牡丹花态度的转变来看,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再后来,游来荡去,经过了很多地方,见过了很多花草树木,逐渐地,我可以用平和公正的心来看一切花草树木了。

花草何辜?

它们也是人世间一种别样的生命,它们也是这世界上不可分割的的一个组成部分。

无论我们对花草树木怀了怎样的感情,爱也罢、恨也好,它们永远都不受影响,总会静静地生长,有荣有枯。

如此一来,一切的花草树木,其可憎抑或可爱,似乎都不那么以自我而变易了。

在这城市里生活久了,也常见花草树木,但都离我太远,即使不远,也无法亲近。所以,我觉得,自己甚至有些不可思议,连窗台上花盆里的杂草都舍不得拔掉。人,就这么矫情。

因为要写牡丹,胡乱想到了一些与牡丹花关系或大或小事,就说了这么多,算是做一个铺陈吧!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