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亳州牡丹记(二)(2 / 2)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诗中,以牡丹花暗喻杨贵妃。自此以后,花因人而出名,牡丹开始著称于世。”
就因为这名诗名人,人们说到牡丹时,常常会想到“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同时,人们在谈到杨玉环时,自然而然,也会把她和牡丹联系起来。
经过笔记《觚剩》作者清人钮琇对各类杂记资料的考证:
隋炀帝创建禁苑(皇家园林)——西苑的时候,易州(今河北保定境内)就曾向隋朝廷进贡了二十种牡丹。这二十种牡丹的名字有飞来红、袁家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等。
就其名字推测,这些牡丹基本上都是以花的颜色为其命名的主要依据,而且,那个时候,以红色和黄色的牡丹为主要品种。
并且,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
牡丹花的名字,并不是在唐朝天宝年间以后才叫牡丹的,隋朝的时候,它就已经有牡丹的花名了。
另外,据传,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时期,杨贵妃玉环不小心将脸庞上的脂粉弄在了手指上,她大概是没有注意到,遂用这沾染了脂粉的手指去抚弄那牡丹花,结果,杨妃手指上的脂粉便印在了牡丹花上。唐明皇见这染了贵妃脂粉的牡丹别有风致,就下诏将这牡丹移栽到了先春馆。
第二年,移栽至先春馆的牡丹花开。神奇的是,那新开的牡丹花朵上,隐然可见染了脂粉的手指印痕。于是,这一丛牡丹便
有了自己的专属的名字——“一捻红”。
上面的传说很有些意思,同时,也可以看出,唐玄宗时,牡丹花的繁衍种植,不仅仅限于沉香亭一处,别处如先春馆也有牡丹的影踪。
宋代钱惟演也曾进奉洛阳的牡丹到宋王朝的皇宫大内,为此,苏东坡还有诗云:
洛阳相公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此诗句是苏轼《荔枝叹》的末两句。
东坡爱人惜民,从唐人进奉荔枝给杨玉环,导致民物遭难、人怀愤恨的历史教训中,他奉劝其时的当政者,要珍惜民力,不要为民增忧。最后,诗歌落脚到具体时政,那就是,希望朝廷不要为了官茶而祸害百姓;苏轼更进一步,指名道姓,对钱惟演向朝廷进贡牡丹的事,进行了善意的规讽。
行文至此,仔细想了一下,苏轼还真是细心人,荔枝、牡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怎么可以联系在一起呢?其实不然,它们都与唐明皇的杨贵妃有关。而说到杨玉环,在正统的士大夫眼中,必然会把她和江山倾覆联系在一起。所以,把杨玉环、荔枝、官茶、牡丹、朝政……等联系在一起,还是很有说服力的讽谏题材。
当然,这里不是在讲苏轼的诗,这里要说明的是,牡丹花向朝廷的进贡,在宋朝,不仅仅是洛阳留守李迪一人,钱惟演也做过同样的事情。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