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关于清代的大学士制度,您都知道哪些相关的历史知识?(2 / 2)

加入书签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又恢复为原来的三院大学士:弘文院大学士、秘书院大学士、国史院大学士。

清圣祖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又改为四殿大学士: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改为三殿二阁大学士。这三殿大学士分别是: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这二阁大学士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到了清高宗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才确定为三殿三阁大学士。这三殿大学士分别是: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这三阁大学士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到了这个侍候,大学士在员额上也有了初步的规定,也就是:大学士只设四员。

此前,清朝的大学士的员额是没有定数的,其数额范围是从五、六位到十一、十二位不等。

但是,到了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保和殿大学士、文忠公富察·傅恒去逝之后,保和殿就不再设置大学士。

自此以后,清朝的大学士,只剩下了二殿三阁。这二殿大学士分别是: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这三阁大学士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至于大学士授职时的名称,自清圣祖康熙以来,并没有定例可循。

所以,有些时候,某殿某阁,并没有设置大学士;而有些时候,一殿一阁之中,可能同时有好几人被授予相同的大学士衔。

到了清仁宗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以后,才开始在每殿每阁各设一名大学士;但是,那个时候,已经确定,大学士的员额仅限四名;须知,二殿三阁共有五缺,因员额四员,所以,大学士的确定,就只能是二殿二阁,一殿三阁这样来组合了。这种组合,也没有规律,主要看皇帝高兴,由其心情决定。

以上在介绍大学士的过程中,大学士的名位次序,也如文中的排列,从先到后,即由大至小。比如三院中,弘文院大学士第一、秘书院大学士第二、国史院大学士第三;二殿三阁中,文华殿大学士最尊英殿大学士次之,文渊阁大学士再次之、东阁大学士又次之、体仁阁大学士最末。

这种大学士制度,一直沿袭传承到了清末。

附本文相关资料:

【军

机处】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清世宗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清世宗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清高宗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富察·傅恒】约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字春和,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孙,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第九子,清高宗乾隆孝贤纯皇后之弟,清朝名将、外戚,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期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平叛伊犁统帅。清高宗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督师指挥大金川之战,降服莎罗本父子。清高宗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力主清军攻打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后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正总裁。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书。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授经略,督师云南。次年四月,率京师及满、蒙兵1。3万余人,分三路入缅甸作战,身患重疾,仍督军进攻,屡败缅军。后与云贵总督阿桂合兵攻老官屯不下,遂乘缅军遣使请和,疏奏罢兵。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二月班师,不久病卒。清乾隆皇帝亲临其府奠酒,谥文忠。清仁宗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五月,以子福康安平苗功,赠郡王衔,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