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的风光:清人笔记中的状元登科实录(一)(2 / 2)
清朝进士考试最少一次取81人,最多一次取399人。以清光绪癸卯【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下面,就依清人陈恒庆所著《谏书稀庵笔记》之中《状元》一节为据,看看其对清代状元及第场面的描述,见识一下清代状元的风光。原文为文言文,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翻阅。
话说,自从清朝开科以来,山东总共产生了6位状元。这里,再强调一下,清朝268年间,山东一地,仅出了6位状元。
这六位清朝的山东状元分别是:
聊城的傅以渐:清世祖顺治三年三月十五日(公元1646年4月30日),清廷举行开国后的第一次殿试,傅以渐中进士,并夺得清代首科殿试状元。
聊城的邓钟岳:清圣祖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登进士第一甲第一名,入翰林。
济宁孙如瑾:清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癸丑科状元。
济宁孙毓溎: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
潍县曹鸿勋:清德宗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丙子科状元。
潍县王寿彭: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一甲头名,也就是癸卯科
状元。
潍县状元曹鸿勋,幼年即聪慧,六、七岁的时候,他就能写大字书法了。
殿试毕,按照当时朝廷的制度和惯例,要举办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即所谓的传胪。
曹鸿勋殿试考完,他肯定也要参加传胪。传胪当日,天还没有亮,曹鸿勋就直直地站在朝廷规定地点的宫门之外台阶之下,在那里静静等候消息殿试成绩的公布。
严肃的场合,必然秩序井然。猜想,当日等候的人不在少数,但四围悄无声息。可是,站定之后,曹鸿勋一直觉得,耳内能听见有人在叫他的名字。每有此感觉,他遂扭头四下张望,周边一片静默,不曾有人在呼喊他。没过多久,等到传胪开始,便有唱名声高起,那第一声的呼叫,便是曹鸿勋。似乎,冥冥之中,提前已有预示,曹鸿勋果然高中一甲头名,即状元。
曹鸿勋中状元的时候,《谏书稀庵笔记》的作者清人陈恒庆33岁,刚中举3年,他还在家习读《礼》经,所以,没有能够亲睹这一次传胪的场面。(十年后,陈恒庆43岁时,才中进士。)
明、清两代进士的一甲第一名按例授予翰林院修撰,故沿革历史,时人多称状元为殿撰。
曹殿撰鸿勋及第二十多年之后,他已在陕西开府,也就是作了陕西督抚。
(未完待续)
作者闲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