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三个余痛(2 / 2)
官僚机构积习已久,议事缓慢,贻误战机,此第一大余痛。
清代人对甲午战争的反思:此次战争有三大余痛,各是什么?
余痛之二:
战争过程中
,因为日本军队抢占了先机,所以,清廷的北洋海军就吃了大亏,遂被围困在威海港之内。
尽管如此,当时,清廷其实还有转圜的余地,那就是:陆路炮台还没有失守。
炮台的战力如果全部发挥,也可有很大的用处。
另外,距离山东荣城三十里处有一座小山,是军港后路的要地。如果此处有重兵把守,也还可以阻断日本军队前进的道路。
可惜的是,时任山东巡抚的李秉衡(此人后在义和拳运动爆发时,被召进京城,继续主战,准备在通州抵御外国联军,不战而溃,服毒自杀身亡。)就派了一个小官吏,仅仅带了二十名兵士守卫。
战略地位这么突出的军港后路要地,竟然认识不到,竟然如此轻忽,真是不可思议啊!
日本军队探知情况后,就带领军队登岸,从这座小山处推进行军,一路行进,没有遇到强力的抵抗,通行无阻,丝毫没费力气。
日本军队由此进军后,轻松夺取了陆路的炮台,然后,他们就用清廷的炮台,攻打清人的航船、舰只。
北洋海军全军的最终覆没,可想而知。
忽略己方之长,不用地利之便,导致日本军队以清廷炮台,攻击清廷船舰,此第二大余痛。
余痛之三:
清廷海军致远舰的管带是邓世昌(谥壮节)。
话说邓世昌身材短小,头发早秃,因为其外貌特征,军中都叫他“邓小辫子”。
邓世昌平日里不苟言笑。他有一只钟爱的猎犬。
清廷与日本黄海大战,致远舰被击沉。
致远舰的管带誓与舰船共存亡。致远舰沉没,邓世昌落海身死。
邓世昌死时,他的爱犬也跟着跳入海中,叼着邓世昌的“小辫子”,欲救主人,一同殉难。
等到邓世昌的尸体被打捞出来时,它那死去的爱犬还死死咬着它的“小辫子”,没有松口。
想想那些不顾朝廷安危、民族存亡而争先恐后逃命的士兵、官员,真是让人纳闷:
怎么万物之灵的人,还不如一只猎犬呢?
邓世昌与船舰共存亡,其钟爱的猎犬至死不弃主人,为何人竟不如一只猎犬,此第三大余痛。
(全文结束)
清代人对甲午战争的反思:此次战争有三大余痛,各是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