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清朝的官场,被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召见,是怎样的情景?((2 / 2)
1、京察是明代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
2、朱元璋洪武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的京察制度规定,三年一考;后来,改为十年一考。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公元1505年)的京察规定,六年一考。
3、清沿明制,继续京察制度。清代的京察改为三年一考。
3、京察的考核,以“四格”、“八法”作为升降标准。
(1)“四格”为:守、政、才、年。
(1。1)守,代表操守,分为廉、平、贪;
(1。2)政,代表政务,分为勤、平、怠;
(1。3)才,代表才干,分为长、平、短;
(1。4)年,指年龄,分为青、中、老。
每格按其成绩,可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凡被列一等者记名者,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
(2)“八法”为: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凡考为“八法”,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
后来,“八法”去掉了贪、酷,改为“六法”。按照“六法”考核后,被认定为“不谨”、“罢(通疲)软”者,革职处分;属“浮躁”、“不才”者,降职处分;属“年老”、“有疾”者,勒令退休。
何刚德京察一等记名,就被清德宗光绪帝召见。
由此可见,清朝时,朝廷对官员的考核还是比较重视的;朝廷对考核成绩优异的官员也比较重视的。
第一次召见,光绪只问了何刚德的籍贯、履历等,其他没有多余的话。这样一说,这一次召见,倒是有点像是面试。按照京察制度,一等记名的官员,有提拔升任京外官员的优先权。就此一点看,这样的召见,更像是面试了。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