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3.第43章(1 / 2)

加入书签

霸道兰总, 任性防盗。

锅里头噗噗噗地煮着豆浆,这豆子还是小太监早上起来现磨的。

她原以为古代的磨盘大约是磨不出特别细腻的豆浆来, 原因是古代的磨盘都是石头打就, 表面再如何也会有坑洼不平, 磨出来的豆汁总会掺杂着残渣的。

结果小太监把豆浆搬过来的时候吓了她一跳, 豆浆磨得十分细腻, 一点儿豆渣也没有,让她差点怀疑人生。

结果小太监告诉她这是已经过滤了七八遍的豆浆了……

等锅里头豆浆煮沸腾起来了, 她就开始点豆浆。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豆腐的点发之法, 它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水浸硙碎, 滤去滓,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汁、或酸浆醋淀, 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 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苦、咸、酸、辛之物, 皆可收敛耳。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

她如今要制的,就是豆腐皮。

豆腐皮卷香馅,这在洛阳水席之中是必备的一道凉菜。

就连《红楼梦》里头也提到了一味豆腐皮包子。

另有, 白事之中, 别的都能少, 唯有豆腐与一碟子炒青菜不能少。

豆腐色白, 青菜色青,寓意死者一生清清白白,来去无忧。

也算是美好祝愿了。

从前御膳房也做过豆腐,留下了点卤用的酸浆,她就着点了豆腐。

等锅里头豆浆逐渐冷却下来,面上就凝结了一层豆腐皮儿。

沈如晦握着竹签小心翼翼挑起来一层,让它慢慢地变得干燥,成为最终的豆腐皮的模样。

一锅豆浆能起不少豆腐皮,她让小太监帮着她揭,自个儿开始收拾做豆腐皮卷香馅。

将豆腐皮切成大小相等的小块平摊着,上头搁一层调制好的馅,先将侧边折进去,再慢慢从头到尾卷成一个卷儿,轻轻压实,再用快刀切成圆片状,摆在盘子里头上蒸笼隔水蒸熟,浇上熬制的鸡汁放凉即成。

外面一层皮是淡淡的豆香味,咬起来也并不费劲,稍微用力一些就会咬开表皮,里头鲜美的汤汁立刻炸满了口腔,有香菇提香,猪肉鸡肉都是选用的最嫩的那一部分,各个口味不同的食材融合在一起,风味独特却又恰到好处,做成的豆腐皮卷香馅香味扑鼻,回味无穷。

另一个厨子朱赟也朝她探过了头:“嘿,怎么你就能想出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我从来只知道这豆浆做了豆腐能做什么,却不知道还能整出这些!”

他啧啧感叹:“看来我这几十年还没你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来的阅历丰富。”

朱赟长的有几分圆润,平日里瞧着和个弥勒佛似的,为人向来温和。

他这话也不过是纯粹感叹罢了。

沈如晦自然明白他的意思,便同他道:“其实这不止是豆腐、豆腐皮,我还有不少其他的伴生的东西,您要是想知道等这事儿结束了咱们再探讨探讨。”

她这样坦然又大方,倒弄得朱赟一怔,这宫里头但凡有个手艺的谁不藏着掖着?生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譬如刘尚,每年年宴上那道八宝水晶鸭子为什么都是他来做?

因为他这手艺根本不外传。

独一无二的。

谁会想着给别人分享呢?

他惊讶的目光实在明显,沈如晦停了一下,想了好大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为什么这副表情,顿时有点哭笑不得。

她能大大方方分享出来,不过是因为这也不是她发现的罢了,这是广大华夏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东西,虽说如今这个朝代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但是既然也是华夏面孔、说华夏话,那分享一下也没什么。

她虽然如今是靠着这些出其不意的点子站稳了脚跟,但她也不能靠一辈子是不是?

她能把上下五千年的菜谱全背下来吗?

新点子总会有用完的那天,到了那时候她和其他师傅就是站在同一个高度上,自然也是要取长补短才有进步。

她手上没停,只略微抬头:“这才多大的事儿,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东西,就算我今儿不说,日后你们也能摸索出来,时间问题罢了。”

朱赟点了点头,心里却承了她的情。

等沈如晦煮好了鸡腿剃掉了腿肉开始敲骨髓的时候刘尚才回来,脸色不大好看,刚才离得远,她也没听清。

刘尚在和杜易说话。

御膳房主要的厨子就他们几个,却有好几个不同的倾向。

方迁为人洒脱,却总爱听两句八卦,和沈如晦一样的立场,处于中立,谁的事儿都能听一嘴插一嘴,但也只是这样了,轻易不会参与进去。

朱赟看着笑呵呵同谁关系都好,其实心里保持的距离比谁都远,唯独和方刍关系要好一些。

至于杜易,她却没什么印象。

她刚升上来那天,方迁亲自来和她道了恭喜,朱赟是第二天在厨房里头碰见的时候给她道贺的,至于杜易,他是第二天晚上才让了个小太监送的升迁礼,规规矩矩的东西,一点儿也不出格,平日里见了她也是表情淡淡的。

为人看起来也比较正派,严谨沉默,多数时候是被人忽略的那个。

她今儿才知道他是刘尚的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