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93章 饱学之士(1 / 2)
第0493章 饱学之士
无视台下众人一脸惊慌的脸色,李愔将目光缓缓的看向了远方。看1毛线3
而在院子外,有人焦躁到了极点。
那个高句丽来的大儒向守在内院的护卫说了无数好话之后,仍旧被拒之门外。急得团团转,最后似乎下定了决心,走到外院的正中央。大声喊“咏梅一题,三岁小儿才不知如何起头,予我纸笔,当效曹植七步作诗。”
“哇哦!”周围的人一片唏嘘“怎么着,高句丽棒子跑到这耀武扬威来了,你们这是瞧不起我大唐士子?”
笑话归笑话,纵然大家都瞧不起他,终归有人给他端上了笔墨纸砚。
大儒焦躁的表情在看到笔墨纸砚那一刻,才开始平静下来。深吸了一口气,提笔就在纸上挥画着什么。
旁边给他抬来纸笔的,则轻轻的随着大儒的挥画而念出“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台下鸦雀无声,听完之后才有人用手推了推同伴的胳膊,悄悄的对着同伴说“这,讲的是早梅吧!”
同伴点点头,知道那个人是高句丽的饱学之士,可没想到他对中华文化真是浸淫颇深,纸上挥舞几下,便能做出如此佳篇。
早唐的诗词曲赋在几个大名家联手定下了平仄音律的规矩之后,便如同束上了一套笼子。所有想写出一首好诗的人,必须对其中的平仄变化以及用词考量颇多。
因此,在后世总有人说唐诗在唐朝的时候便已达到顶峰,后世再也写不出这么好的诗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平仄韵调的限制。
话虽如此,大儒写完了第一首后还不停笔,狼毫挥舞之下,又连续做出傲梅,喜梅。方才把笔一摔,傲然挺立在操场中央。
三首诗一出,全场哗然,众人拍手叫好。这是对文化人发自内心的尊敬。
高句丽的大儒手上捧着这三张宣纸,恭敬的走到了内院的入口,大声道“老夫谨以手中咏梅三诗,忝为岭南文会贺。”
这外院这么杂吵,身在内院的人自然听到了,李愔眉眼一抬,下人便转身出去将那三首诗接了进来。
李愔慢条斯理的看着手上这三张宣纸,正楷书写的诗词笔法遒劲有力,凌云壮阔,梅花以喜,早,傲三种姿态活灵活现的展示在李愔面前。
正如王维的诗作被后人评价那般,这大儒的诗也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李愔就是再不懂赏析,读了这三首,也觉得回味无穷,频频点头之后便将诗文四处传散开来。
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这三首诗就诗品上来说的确可谓之上品。
李愔端坐在上方,眼神却四下飘着,见到众人脸色暗淡,知道这下坏事了。
当初选这个题目,目的就是想让那些贫寒的士子也能参与到这一次诗题的讨论中来,没想到这个题目实在太大,又有先人前辈的珠玉在前,想写出好的诗文的确不易。
就是有人冒着被他人耻笑的风险写出来,诗词也并不出彩,至少无法做到让审核官眼前一亮的地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