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聊了个斋(番外)(1 / 2)

加入书签

时光匆匆, 转眼已过去十年。

这片大地上,处处都有神奇的妖怪与人类一起,建房子,修河堤。

自从十年前,陛下大兴土地、工业、商业。

为女子仗义执言, 允许女子改嫁, 允许女子走出家门,或进入各种作坊工作、或经商、或做小买卖……, 允许女子有独立户籍, 开办女子学院, 允许女子考科举。

陛下这一系列的措施,自然遭到了朝堂大臣的猛烈反扑。

可惜, 他们想像中的, 如灭世来临的情况根本就没出现。

先是一众妖族,与道士, 在‘正义联盟’的带领下, 将黄河大堤加固加宽。

本来,需要近十万农夫, 耗时半年甚至更久, 才能完成的事。在他们办来, 不曾派发徭役,不曾动用一个农夫, 不过三月时间, 就全部完工。

工部的人, 前往查验,发现此次的河堤,比以往每一次,修筑的都要更宽,更高,也更坚固。

不仅没有偷工减料,还为朝廷省去了徭役,省下了大把的钱粮与建筑材料。

这些妖怪与道士,他们这个时候,还不吃朝廷的俸禄。

据说,是上仙唐一菲,给他们发俸禄,她给的俸禄,自然也不是金银,视其所做贡献,赠与其神兵、功法、丹药。

反正金银财宝,在妖怪们与修行高深的道士看来,根本就是无用的废铁。

倒是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才是真正的至宝。

修黄河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因此大功,竟有一个主事妖怪就地得道,成了地仙。

此事,自然有唐一菲在其后使了力,点化一个妖怪,在现在的她做来,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不然,哪怕黄河十年不决堤,也不可能使他得道成仙。

如果百姓面临滔天洪水,你救百姓于苦难,这是大大的功德。但在没发洪水前,修河堤只是正常工程,怎么可能有人得道成仙呢。

就像一个人病的快死的时候,如果有个医生救了他,那医生必定被他奉为救命恩人兼神医。

但若在他还未曾得病前,医生提醒了他注意饮食、注意睡眠,以避免他因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规律引起的胃溃疡、造血功能紊乱、亚健康...等症状。这只能算一次善意的提醒。

当然了,这些人修河堤,的确是大功德。

唐一菲如此做,无可厚非。且因她这般做法,妖族愿意自深山中走出来的妖,越来越多。

他们在下山前,都要学会人类的语言,自然也得知道人间法度,除了他们吃的太多,能力太奇特外,与人族,并无太大差异。

该遵守的法律必须得遵守,该做的善事,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说不定下一个得道成仙的就是自己呢。

这一现象,也就造成了,近十年来,朝廷各处,一直在大兴土木,修路,建工厂,招工人。

水泥、火柴、玻璃、瓷砖、瓷器、各种精美布匹……等等,以往见都不曾见的好东西,纷纷涌入市场。

进而促进了海上行商。

商人们将本地货物,运到海外,赚到的金银,再换一些宝石、香料、象牙等物资,运回国内。当然了,因朝廷有规定,每家商船回来时,必须带足够的粮食回国,这些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

哪怕种地的人,少了近五分之一,又遇到过几次大旱,大涝等天灾,朝廷中也没缺过一次粮。

反而存下的粮食越来越多。

粮食也不能一味的进口,为了从根子上解决麻烦,皇帝又引进了高产粮种:土豆、玉米、地瓜,三季熟的水稻,高产小麦……

反正,在一众官员,还没反应过来以前,皇帝已经与道家,与妖族,与仙人联合,将整个国家给盘活了。

从一潭死水,稍有灾情,就能将朝廷闹个人仰马翻,一番忙乱下来,饿死的,病死的,冻死的人不在少数。到现在,道路畅通,四轮的马车来往运输各种物资,再不怕运粮太慢,耗费太多,救灾太慢。

河道畅通,一艘大船,能装下百万担粮食,足够一个省份的百姓,熬过一次灾情。

再有那些妖怪们,法力无边。

能将京师的粮仓,整个移到受灾重区,直接开仓放粮,多少年了,再没见过灾区饿死过百姓。

此时的皇城之中,皇宫最高的乃是太极殿,此殿是由万花谷提供的图纸,众妖及其他国家的建筑队,帮忙修建的,不过月余时间,就全面竣工。

一面面落地玻璃大窗,使殿内采光大为改善。

以往那种幽暗的环境,和有几分发霉的味道再也不见了。

如今,站在太极殿的顶楼,能看清整个皇城的动向。

尤其是到了晚上,万家灯火,人间繁华,尽入皇帝眼中。

当年,看到如此巧夺天工的建筑,一月就成。一众大臣直呼是仙法,只说仙法可一不可再,仙人不可能一直眷顾本朝。

可让他们更吃惊的事情又发生了,那些与妖怪们合作的商人,也开始大肆改建自己的府邸。

自此后,皇城内外,两三层小楼,比比皆是。

反而是一众王公大臣的府邸,在别人的眼皮子底下过活。

改革永远是需要流血的。

哪怕有妖怪,有道士相助,有仙人撑腰,皇帝还是换下了一批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守旧派。

而留下来的人,看到了皇帝的决心,也看到了京师的快速发展,更知道,他们再不改变,也只能被皇帝弃若敝屣,就等着被革职查办,流放三千里吧。

据说,那儿可是妖怪们的老巢。

为了不真的去妖怪们的老巢生活,这些官员也慢慢学着改变

只是皇帝的决心,显然不只于此,他又引进了新的书院,新的考试法。以后再想考科举,不再只是四书五经那一套了。

你得会君子六艺,加考算学,格物,实务……

甚至你想做一地主官,得先会种地,认识所有农作物,知道它们的习性。还得了解各种商业机制,知道一个按朝廷规范进行修建的厂子,一天大约能产多少布、多少水泥、多少砖石、烧制多少瓷器……,需用多少人力,费多少材料。商人如何谋利,利润在哪里,如何收税……,林林总总,看得人眼晕。

虽说只需要了解个大概,也让那些守旧派的官员望而却步。

根据这样的章程选出来的官员,办事的效率,自然又快又好。

只是老一批官员,心里不是滋味,告老还乡者有之,以辞职做要挟者有之。

皇帝也很强硬,批准了他们的请求,给朝堂又来了一次大换血。

只是这些不愿意跟进时代发展的守旧派,回到自己的家乡后,却发现,家乡早已变了个样。

不只县里,就是镇上都有了纺织厂,砖窑,水泥厂,瓷砖厂……,还有了新式学堂。

孩子们从一开始,所学的科目,就不只是四书五经,未来要考的,要用的,他们都得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