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揭露教会里魔鬼的作为5-6(2 / 2)

加入书签

既是一种判断,那么它就是一种心理活动。

论断——是一个人在心里对某人某事的一种判断、审判、定罪。

有一个女人,来到耶稣的脚前哭泣,用眼泪洗耶稣的脚,又用头发擦干。“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是个罪人”(路7:39)。这样,圣经就把论断的存在动态揭露了出来——这个法利赛人,看见耶稣这样的举动,就推测:人人都说这个人是个先知,如果他真是个先知,就应该知道眼前这个女人是一个罪人了,但耶稣却让这个不洁的人摸他(因为这是违反法利赛人的规矩),证明这个人并不知道这女人是何人,也证明他并不是先知。法利赛人从心里就这样论断耶稣:他并非是先知。

论断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看到、听到、(灵里)感到,掌握了一点资料,然后猜想、推测、判断的过程。

看到:耶稣任由一个污秽的女人触摸,并不拒绝。

猜测:如果他是一个先知,就不应该如此有失体统,恐怕是因为耶稣不知道这个女人是什么人。

推论:既然这个女人他都不知道是什么人,说明他没有先知的恩赐(灵)。

判断:证明他不是先知。

这就是论断的四段式:一点资料——猜测——推论——判断。论断就是这样发生的。

简单地说,论断,就是把猜测当作了事实,让猜测不加证实就当作了结论。

圣经为什么严严地教我们不要论断?因为凡神说“不要”的背后,一定有一种危险有害的东西。究竟它是什么?连圣经都要提醒我们留意它?——不是论断本身,而是魔鬼!

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猜测,这本来没什么错,但它却很容易被魔鬼所利用。我们并不是全知的,因此我们的猜测往往与事实有很大出入。然而,有一种东西使我们自信我们的猜测便是事实,无形中便是以“全知”自居,也就是说,自以为“神”;

推论,就象是法庭上律师的推理,因此,我们在推论的时候,就是对人的审判。这也是代替了神,谁可以审判呢?连天使、魔鬼(它只能控告)都没有权审判,只有神。只有神是全知的,他的审判才是最正确的,判断,就是定罪。而我们用不实的猜测去判断,得出来的一定是糟糕的结论,这样定人的罪,一定是不公正的,因此人无权定罪。这三样都是僭妄神的罪,“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神,你是谁,竟敢判断别人呢?”这就是人僭越了神的权柄。

论断是从我们的判断来的,平日,我们常会发生许多这样的事,足以证明我们的判断不可靠:古籍《列子?说符里有个故事:有一个乡下人,失掉了一把斧头。他疑心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那个人的儿子,总觉得他走路的姿势、面部的表情、说话的声音都无处不象个偷他斧头的人。不久,乡下人把斧头找到了,原来是他自己上山砍柴时丢在山谷里忘记带回的。第二天,乡下人又碰到了邻家的儿子,再留心那人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处象是偷斧头的人了。我曾经就发生过一模一样的事,我在办公室发现抽屉里不见了钱,我就对平时不太可靠的谁,想想他曾经有没有机会独自留在办公室(一点资料),如果我认为那个可疑(猜测),那么我多半就会从可疑人的话语、表情里感到有些不自在的表现(推论),进而更加从心里认定那人就是偷我钱的那个人(定罪)。但后来我不知怎么又把这些钱找到了,才知道我差一点错怪了别人。

在我小时候的旧式公寓里,楼上楼下邻舍的谈话都能听得很清楚的。有一家人。刚搬来,四口人,父亲长期出差在外,母亲是三班制的职工,大部分时间只有十多岁的两兄妹在家(一点资料)。我屡屡听到楼上的那妹妹嗲声嗲气的说话:“你不要动手动脚好不好?袜裤都给你弄坏了”。“好讨厌哦,又来我的被窝”。我所了之后吓了一跳,真不敢相信(猜测:这是对她哥哥说的)。我想他们正在做着什么丢人的事(审判),从此我认定这两兄妹是不正经的,十分轻看他们(定罪)。后来那妹妹来串门,还抱着二只大白猫,她同那猫说话,就是这样嗲声嗲气的,使我猛然醒悟,她那些话原来是对她的猫说的。鲁迅笔下的狂人,不只有其深刻的社会寓意。我从另一角度——纯病理去分析,却发现狂人是每个人的哈哈镜:

“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想:我同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害我。这真叫我怕,叫我纳罕而且伤心。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这虽是狂人的病态,但却是典型的论断心态。疑神疑鬼、捕风捉影,这就是论断的共同特征。有一个姊妹,因着两个姊妹谈话的眼神,就疑心她们在讲自己,于是就同这两个姊妹闹翻了;论断往往使我们走入迷津。走入病态的怨恨,莫名其妙地冷漠、孤独……

“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我说:‘可以’。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老头子坐着,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地养几天,就好了’。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真要令我笑死。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现,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这虽是对论断漫画般地的刻画,却是对论断深刻地剖析,它使人胡思乱想、无事生非、自以为是,正切中了论断的本质。我们常常自以为聪明,以为凭着自己的观察,凭着听到的一点半点话语,就能够做出结论,这正是中了自己“聪明”的诡计。有一个姊妹,她的工作和事奉很忙,有一个聚会点的同工体谅她的辛劳,就说:“我们这个点已经能照顾自己了,你省下心休息一段吧!”这个姊妹就不高兴了,她心里想“这些人成长起来了,有毛有翼啦,不需要我了,排斥我了!”从此就与他们产生了隔阂,因为她心中论断他们的爱心。我们听人的话,不喜欢听字面的,而是喜欢去乱猜人讲话背后的意思,有时我们单凭别人一些表情,一些事情的蛛丝马迹,就推论出似乎很合情合理的结论来,这就正中了魔鬼的圈套。

有一个姊妹,经济上长期有困难,某人常有捐献给她,但有一回,他看到她穿着一件名牌的运动衣,他心里就想:“我这样好的经济,尚且舍不得买这么贵的名牌,你呀是受人接济的,居然如此使用别人的爱心奉献。哼,以后我再不会奉献给这样的人”。打那以后,他很久再没有接济她。好长一段时间后他才知道,原来那套运动服是她参加一项公益活动的奖品。

有一次教会集体劳动,收割教会的一块田,很多弟兄姊妹都在一起。有一个领袖(我)原来与众人都很谈得来,与众人的关系很好。那天他却很少说话,只是默默收割。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地说开了:某人已经变了,已经失去了起初的爱心了,再不是以前的某人了等等。这个领袖知道后伤透了心,幸好主搀扶着他。原来那天他正在发高烧,为了做榜样,他挺住参加收割,并不让人知道。后来做了很多工作,才化解了这些论断。

我们知道一点资料,然后去猜疑,这时魔鬼开始工作,它利用人自以为是的骄傲来推论,然后它暗中为你作出似是而非的判断,这样就陷你于论断的罪里而不自知。有一句从许多生活经验中产生出来的俗话,形容论断是非常贴切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说明我们心里所猜度的,往往与真实的情形相差很远。我们也常常经历到这种事实。魔鬼正是利用人所喜欢的猜测,作为圈套让人去钻,论断的阴险就在于此。

论断实际上是非常荒诞的病态心理。除了《狂人日记外,我再举个例子:有一则外国幽默就是典型地证明——有一个人想挂一张画。他有钉子,但没有锤子。邻居有锤子。于是他决定到邻居那儿去借锤子。就在这时候他起了疑心:要是邻居不愿意把锤子借我,那怎么办?昨天他对我只是漫不经心地打招呼,也许他匆匆忙忙。也许这种匆忙是他装出来的,其实是他对我不满。什么事不满呢?我又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是他自己在多心罢了。要是有人向我借工具,我立刻就借给他。而他为什么会不借呢?怎么能拒绝帮别人这么点忙呢?而他还自以为我依赖他,仅仅因为他有一个锤子!我受够了——于是他迅速跑过去,按门铃,邻居开门了,还没来得及说声“早安”,这个人就冲着他喊道:“留着你的锤子给你自己用吧,你这个恶棍!”

这幽默所讽刺的就是我们所熟识、又常见的思维方式:“这个人最近好像很少同我打招呼,是不是我得罪了他呢?就算我得罪了他,也不应该这样的脸色呀?这个人真小气!”又或者:“他不理我,为什么呢?听说他最近升职了,恐怕再也看不起我们这些草根阶层了,原来他是这样势利的,哼!”想到这里,就恨不得去揍他一顿。为什么我们不发觉我们论断别人非常可笑呢?就是因为魔鬼!它用障眼法,使人不知不觉、糊里糊涂地认为自己的猜测、想象就是事实,从来没有人对这种荒谬的思维过程产生过怀疑。

有时论断是透过我们的眼睛——看,得到的一些资料而产生的。

“眼睛是身体的一盏明灯,如果你的眼睛是健康的,那么你的整个身体也就会充满光明;如果你的眼睛有病,那么你的整个身体也就陷入了黑暗。如果你内心仅有的光明,实际上只是一片黑暗,那黑暗是多么地漫无边际啊!”(普通话本,太6:22-23)。

如果一个人带着不正确的眼光去看事情,一定会有偏见、误会、论断积在心上,这些都是黑暗的东西。正如一个人带着黑眼镜看东西,那么他看到的东西就是灰的。这些景象落到心里,心里就是一片灰色。我们的心正不正确,就看我们是怎样看的。比如,有一个姊妹,很有怜悯施舍的恩赐,多多地施舍给弟兄姊妹,但有人看到的不是爱心、行道,而认为是笼络人心、为自己积蓄势力等等;法利赛人从耶稣的神迹中没有看到神的同在、神所差遣的儿子的见证,他们看到的是耶稣在蛊惑人心、对法利赛式的宗教体系的危害。那么这黑暗有多么的大呀!

我们看一件事,是很喜欢从坏处去想的。有一个人,有两次去找一个领袖,都刚巧遇到他在洗脸濑口,这时已经快到中午十点了,这个人就觉得这个领袖很懒、很不“属灵”,也没有把这个想法讲出来。以后就不乐意找他,不太喜欢这个领袖,最后发展到与这个领袖不和,闹矛盾。其实,我们首先不应往坏处想,为什么我们不去想,我们的领袖是不是太劳累了、或者生病了呢?为什么我们不去关心一下他,问一问呢?问一问,就能证实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病(有没有看错)。其实这个领袖常常地透支地作工,昨晚几乎通宵赶鬼;另一次则是为弟兄处理问题,搞到深夜。魔鬼就是利用人看东西喜欢往坏处想,又喜欢把自己的看法埋藏在心里,使人产生论断、误会。如果你的看法有问题,就是你眼中的黑暗,如果把它埋藏在心里,那么它就会使你的心生出黑暗,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呀!

孔子有一次去陈国的半路上绝了粮,七天都颗粒未吃,只好白天睡觉。他的学生颜回讨了点米回来,要煮给孔子吃。饭刚煮熟,孔子在被窝里看到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吃了,就假装没有看见,过了一会儿,颜回把饭端到孔子跟前,请老师吃饭。孔子就故意试试颜回说:“我突然想要敬拜上天,要用干净的饭来祝谢”。颜回说:“不行,刚才有煤灰掉进饭里,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抓起来吃了,这饭不干净”。孔子听了感叹地说:“我信任我的眼睛,但其实眼睛不足以信任;我信赖我的心,但其实心也不一定可靠。弟子们要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一件事,真是不容易呀!”孔子所感叹的,正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弱点。历史公认有高尚道德的孔子尚且如此看人,更何况我们这些末世道德已经失丧的人?

有时论断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小团体的角度看问题所致的。片面的了解导致片面的结论。往往爱听人的一面之辞,道听途说的人,最容易论断。比如:我站在这里看桌子上一个茶壶,我只看到一面,另一面的装饰我不能看到,甚至看不到壶嘴或把手,我心里就说:哼,这个废物。论断就如这样,其无知无稽一般无二。又如:神给我一个异像,要写关于从神而来的信息,而且要隐藏自己。那么从某些人看来,我这个人已经堕落了,放弃了救人灵魂的重要工作,无所事事,不知在干什么勾当。甚至有人说,我从前贪了神的钱十多万,现在正享受等等,还有更多难听的话;又比如:有一个家庭教会,他们的事工主要是国度性的:即为众教会栽培工人,这工作需要很智慧和隐蔽,连邻近的教会都不知道。但有些教会就论断这个教会:他们真无爱心,看到这么多失丧的灵魂,都不去做福音工作。周围都有很大的需要,近的不做,却偏要穿州过省,好像旅游一样。

这是因为我们之间没有理解、体谅、凡事相信的结果。我们了解得不够,又不肯凡事相信,只凭表面的、所知有限的资料去判断人,那么所做的必然是神话的反面。当我只看到桌子上茶壶的一面的时候,我不会认为它就是废物,因为我相信既然摆上桌,那一定是好的,只不过我看的不完全罢了。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呢?是因为我采取相信的态度。我们在教会中,对自己所不了解、不理解的人和其它教会都要采取凡事相信的态度——相信自己的神也是他们的神,会带领他们;相信神也在他们当中作工,他们与自己一样.爱人灵魂;相信神会对他们判断、审判。

保罗说:“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林前13:12)。我相信将来在天堂,当所有的事都揭晓了、全知道了,所有的人都会痛心地认罪:“弟兄,以前我大大得罪你了,我以为是你错的,原来是我错了!”“姊妹,以前我的作为,大大地破坏了你们的教会,我还以为我在帮助你们,原来带来了这么巨大的亏损,我真后悔!”不错,人人都不可幸免会陷入论断的圈套里;然而魔鬼更喜欢某些人,就是那些小心眼的人,心胸狭隘的人,主观多疑的人,自以为是的人……这些人最容易陷入论断里。也就是说,论断最容易在所谓“小人”的心里产生。它不声不响地在你的心里教你去推测,帮你下结论。还使你觉得,你什么都能看透,什么事都瞒不了你,你是一个心水很清的人。魔鬼是最喜欢找这样的人,但无论是谁,我们都有这些弱点,都要警醒。

为什么我们彼此见面时尴尬?是因为当中有论断;为什么我们弟兄姊妹表面亲热,实质貌合神离?是因为当中有论断;为什么我们相处较久较近的人,反而爱不起来?是因为当中有论断;为什么教会常常会成为伤心之地?是因为当中有论断;为什么教会有许多事工仿佛怎么都使不上劲?是因为当中有论断;为什么教会之间不相往来?是因为当中有论断……

圣经一次再次告诫人们不要论断,就证明论断危害之大。它诱使人作与理解、饶恕相反的事,是与爱对抗的势力,把恨偷偷播入人的心里。目的是使人彼此疏远。彼此伤害、彼此争斗,破坏人际关系,从而使教会混乱崩溃,达到破坏教会实现异像的事工,终归一句话,就是破坏神的旨意和救赎计划。因它是在意念上作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就像癌细胞一样,很难找查,却有极大的破坏力,它蚕蚀人心、蚕蚀教会肢体,是与神作对的撒但势力,因此圣经明明警告,谁与论断势力合作,日后必要受到严厉地审判。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论断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事情,无论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都不要去下结论。如果你要去处理那件事,你都得遵循圣经的原则。就是要去核实是与否。因为我们的估计、猜测都可能有错,或者不完全对,因此不要轻易下结论。在这环节上,最容易被魔鬼利用。

“倘若你看到弟兄有什么不对,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着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象外邦人和税吏一样”(新译本,太18:15-17)。

当我们看到别人错的时候,这里面有两种可能。第一可能是看对了;第二可能是看错了。怎样知道是他不对,还是我看错呢?就只能按照圣经这个准则去做。我们用以上的事作例子;我如果看到那个姊妹穿著名品牌的运动服,我不应该在心里自作判断,而是找一个时机,坐下来问问她,如果是她的错,我就指出她的错;如果她将衣服的来历告诉我,那么就证明是我猜错了,误会就不会发生,魔鬼就不能欺骗我使我不接济她;这样的事就完满解决了。有时论断会化妆成“圣灵的恩赐”,有一个姊妹,据说能听到圣灵的声音,说我在暗中害她,因而她对我有不可化解的怨恨和隔膜,使得本来最好的关系也破坏了。就算你有灵里的启示,知道了谁有错,我们还是要遵循这个原则,与当事人面对面核实,你要这样问:“弟兄,你最近是不是这样这样?”如果是,你就帮助了这个弟兄;如果不是,就可能是你接收到的启示是错的。因为从灵里来的东西,也有可能是从魔鬼而来,因此需要这样检验。

简明的定义是:

一些资料——猜测——面对面核实(有时要两三个人证实)——判断——定罪。

悔改,包括要从我们的思维方式上去悔改。

我们不要顺从我们情欲胡乱去猜疑,即使最适度的猜测,也不要去相信,记住,这里可能有某种欺骗。任何未经核实的猜测、闲话,都不要相信。如果我们有中间这个核实(作证)的环节,魔鬼就欺骗不了我们,因为神识透魔鬼的诡计,所以要我们这样作。

很多时候,破坏人相处的关系,是猜测。我们很喜欢“猜测”,最容易被魔鬼所利用。

我们如果把猜测积在心中,又不向当事人交通、核实、验证,就存放在我们心里,渐渐这些东西就成了误会,内心论断、控告,灵里阻隔,乃至发生冲突,纷争……假如我见到一个弟兄或姊妹,心里不快,心里有一个疙瘩的话,我就知道是魔鬼在试图利用我去实现它的诡计,我立刻要将心中这块疙瘩除去,最好透过与当事人交通,去证实自己的猜疑,建立一种能彼此交通、彼此了解、甚至能彼此指正、彼此认罪的关系,这才是彼此相爱的真正实意。这样就把这些猜疑从心里赶出去,如果没有这个必要,最好就是使我们的心凡事相信、凡事盼望的爱。

我们所看、所听,都要调查证实清楚,才能下结论。而且有许多事,我们是无法查证的,因此就不要下结论、不要论断,只等将来神的审判。

如果有一些只是听来的,没有机会去核实,或者没有必要去核实,那么我们就从心里什么也不要去推论、什么也不要去判断。现在我们就来着手清除论断,先从自己开始,把心中的猜疑,要么就去找人指出来;不能证实的、或者只是小事一桩,没必要计较,要么就从心里清除一切的猜测、判断。

十九世经一个叫史密斯的宣教士,在中国生活了多年,对中国人长期细致的观察,写了《中国人的性格一,我觉得此君象中国人肚里的一条虫,太了解中国人了,他的观点十分准确、精辟,我非常认同,正应了“旁观者清”这句话。他认为中国人的性格里,有多疑、相互猜忌、易于误解的特征,正和鲁迅刻画“狂人”的特征如出一辙。因此,我们中国教会,就要更加留意我们中国人的这一软弱,留意魔鬼着意从这方面对我们的陷害。

保罗在论到论断的事时说:“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罗14:1,4)。就是说,遇到我们没法证实谁对谁错的事,就不要去下判断,留待神日后去审判。我们要是遇到暂时不明白的事,就暂且放下,不加评论,不置可否。

耶稣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路6:37)。你现在有否想到将来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被定罪的可怕?如果你不想神定你的罪,那么现在你就把内心所有对人的定罪放弃。否则,你将来吃不了兜着走就惨了。

默想和祷告:

1.与圣灵一道搜索一下,我内心哪里隐藏着论断,即使是经过掩饰了的?

2.我的判断有否经过核实吗?

3.我对犯过的论断感到战兢,我一定找些机会,将我的判断与当事人交通一下。如果有些事暂时还不便或不能证实的话,我就不再下结论。

主耶稣啊,我对自己曾经有过的论断感到可怕和悔恨,我做过许多祢所痛恨的事,得罪了祢。主啊,我愿意脱离这种败坏的生命,我恨恶这种生命,我不要,不要——这地狱点燃的火。我喜悦祢的真理——彼此交通、彼此理解、彼此同心。我一定竭力这样做,阿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