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章 第二本书(1 / 2)

加入书签

穆琼这天去大众报, 照旧带去了五千字的稿子, 也照旧受到了李总编的热烈欢迎。

“你家少爷还没给我回信?”李总编问道。

收了李总编的信之后, 穆琼曾经来过大众报两次, 那两次, 李总编都曾问他要回信。

但他没写, 自然拿不出来。

至于为什么没写……他当初说这小说是自己的少爷写的,只是为了方便过稿而已,他并不打算一直欺骗李总编。

他也没必要一直欺骗。

亮明身份之后,有些事情谈起来才更方便……比如涨稿费。

“没有。”穆琼回答。

李总编一阵失落。

“不过,《留学》的作者可以和你面谈。”穆琼道。

“真的?”李总编惊喜不已“他什么时候有空,约在哪里?”

“他现在就有空。”穆琼朝着李总编伸出手“你好, 我就是楼玉宇。”

“你说什么?”李总编懵了。

大众报租的房子并不大,编辑们都是一起办公的。

近来大众报的销量因为《留学》这部小说猛增, 编辑部的人对穆琼这个《留学》作者的代言人也就格外亲善喜欢,穆琼一来, 他们便都围了过来。

这一围过来……穆琼说的话,他们自然也都听到了。

他们怀疑自己听错了。

穆琼……说他是楼玉宇?《留学》的作者?

这怎么可能!

留学这部小说他们全都看过, 也都确信这部小说应该是由某个留学生写的, 甚至可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为什么现在写小说的, 会成了这个少年?

“我说我就是楼玉宇。”穆琼道“抱歉, 之前怕你们觉得我太小, 不看我的稿子,所以我说了假话。”穆琼道。

“这怎么可能!你这个年纪, 应该没有去留学过吧?又是怎么写出这样的小说来的?还有里面的那些话……”李总编猛地站了起来,紧紧地盯着穆琼。

李总编这样子,让人挺有压力的,但穆琼面不改色“我的老师是从国外回来的,他跟我讲了很多国外的事情,另外,我一直有向留学回来的人请教。”

十六七岁的年轻人气度不凡,眼神清澈,说话不卑不亢……他们之前就觉得这人不像个下人,现在看来,他还真不是什么下人。

编辑部里鸦雀无声,李总编深吸了几口气,最后拿出一张纸来穆琼“你写几个字。”

楼玉宇亲笔写的小说原稿,他每次都会仔仔细细地看过,对楼玉宇的笔迹非常熟悉。

穆琼笑笑,从怀里拿出自己的钢笔,坐下写了起来。

他写了一段主角江振国在小说里说过的话。

李总编一直看着他写,等他写完,就表情复杂地看向他“你真是楼玉宇?”

楼玉宇的字非常漂亮,一般人是写不出来的,眼前的人却写得极为熟练。

“千真万确。”

“你之前为什么要骗我?”李总编又问。

“抱歉,当时我怕你们不看我的稿子。”穆琼道。

李总编知道这还真有可能。

他们大众报上的很多文章,都是编辑自己写的,平常不怎么收稿子,要是穆琼一上来就说来投的是自己写的稿子,他们肯定直接就把人劝走了。

小孩子家家的,投什么稿?

“那你现在怎么又说了?”李总编又问。

“你们现在应该不会不要我的稿子了。”穆琼轻笑“李先生,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吧,我叫穆琼,苏州人,曾经在北京求学,几个月前刚刚来到上海。”

“我是李荣华,大众报的总编。”李总编也笑了。

穆琼年纪不大,但李总编并不敢小看他,甚至因为他年纪小,李总编还对他高看了一眼。

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写出《留学》这样的作品……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家庭养出来的!

听听吧,明明是苏州人,又是去北京求学又是来上海,看着就是不缺钱的。

穆琼给自己做介绍的时候,刻意美化了一下自己的经历,在之后,他也不吝啬于展示自己的博学。

而这一切并不是白做的……李总编对他非常客气,甚至主动提出了加稿费的事情。

“我之前想见你,其实还想跟你谈一件事。”李总编道“因为《留学》的缘故,近来大众报销量猛增,日销量已经稳定在了一万五,我们商量过之后,认为你的稿费可以增加一些。”

“稿费加到多少?”穆琼直接问。

“千字三元。”李总编道。

千字三元这个价格不可谓不高,要知道,他们给大众报的“台柱”文达先生的稿费,也就千字一元五角。

但《留学》这部书,跟文达写的大长篇武侠是不一样的。

文达的小说,他们不叫停,是会一直写的,写完了这个人物,就换个继续写,几百万字不成问题,质量也一般,人们看的时候兴许很喜欢,但看过多半就忘了。

《留学》则不同,这文不长,质量又好,还让报纸销量大增……

最重要的是,他希望穆琼以后能继续给大众报写文章。

穆琼面色不改,心却猛地跳动了几下。

他知道稿费肯定能涨,但以为最多也就涨到两元,没想到竟然能涨到三元。

他现在每天下午专心写作,一天写,一天修改誊抄,两天能写六七千字,也就是一天能写三千多字,赚十块钱。

沙船厂的工人工作那么辛苦,赵婶子的丈夫起早贪黑地拉黄包车,一个月也就赚七八块钱,给人当掌柜,一个月都拿不到十块钱,而他只靠写作,一天就能赚十块!

不过,穆琼也就激动了一小会儿,毕竟他以前是赚过大钱的,也就是最近总是很穷,一时间才有点激动。

穆琼笑笑“李总编是个实诚人,我的下一篇小说,会优先考虑大众报的。”

看到穆琼波澜不惊的样子,李总编愈发不敢小看穆琼“穆先生已经想好下一篇小说了?是什么?”

“是一个关于治病求医的故事。”穆琼道。

“治病求医?中西医现在不对付,写这个闹不好会被骂……”李总编有些担心。

“李总编放心,我只是写小说而已,并不偏向哪方。”穆琼道。

民国的中西医之争,穆琼是早就知道的,这些日子打算写《求医》之后,还曾专门研究过。

中医在现代其实挺好了,去中医院找中医看病,人家照样给你做检查确认病因,然后才开药,但在民国以前并不是这样的。

那时候,中医喜欢跟病人讲阴阳五行,讲一些让人云里雾里的听不懂的原理,有时候还会给病人开一些乱七八糟的方子,这也就算了,很多中医其实根本没有真才实学,常常背会几个方子就给人看病了,甚至连乡下跳大神的,都敢说自己是中医。

另外,同样的药材南北的叫法不一样,医生的写法也可能不一样,特别容易误导人,也容易让医生开错方子,让药房的伙计抓错药。

至于药材以次充好,相似的药材没分清楚,坏了的药材依旧用着……这些事情就更多了。

对了,这时候药房的伙计……他们有些竟然还能不识字!

好吧……其实乡下地方,某些医生也不识字。

当然了,这不是说就没有好的中医了,这时候也是有不少拥有真才实学的中医的,他们之中有些人的医术还非常高超,就是浑水摸鱼的太多了,以至于让很多新派人士对中医的印象变得不好,总是日常骂中医。

从晚清开始,就有人提倡要废除中医,五六年前,中西医就曾激辩过,从三年前开始,中医还被北洋政府排除在教育体制之外,不许开设教授中医的学校。

等十多年后……政府甚至还会颁布《废止旧医案》,不许旧医行医,而所谓的旧医,就是中医了。

穆琼承认,这时候的中医,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可是……这时的西医其实也没多好。

一些现代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这时候的西医都是不知道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