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重生她真的重生了。(2 / 2)

加入书签

清妩听到最后,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她想起那一次请安迟到,母亲也是这样责备她的。楚奕宸的孝期过后,她的小姑姑也的确委婉的建议过父亲,安排她尽快与楚奕宸完婚,虽然当时的她只有十三岁,要行周公之礼也要等到她及笄以后。早几年入主中宫的好处就是可以磨砺她的性格,如果父母真的听从小姑姑的建议,现在的她大概也会成为像当年的姑母那样的循规蹈矩,手腕凌厉的皇后。可是母亲并没有答应,宫里的太后是楚奕宸的生母,不会像姑母一样照顾她,母亲不愿这么早就将她送到那个举目无亲的皇宫里。

面前这个仪容端庄的妇人如果不是她的母亲,怎么会说出相同的话?疾言厉色却掩不住眼底的疼爱,就连责备她的神情都是一模一样的。

“不过是说你几句,你怎么还哭了?”陈夫人见她落泪,又是惊讶又是心痛,难以相信女儿是被自己的几句话说哭的,她的话要有这么大威力,女儿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任性。

清妩低着头坐到母亲身边,泪珠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成串地从眼中滚落,陈夫人有些慌了;“妩儿,是不是谁欺负了你?”

清妩摇了摇头,抹去脸上的泪,低声说;“没人欺负我,女儿只是不想进宫……”

陈夫人叹了口气,将她搂入怀中,“娘也不希望你进宫,可你和皇上早有婚约,不过你不用担心,皇上念着和庄家的情分,会善待你的。”

“我明白……”清妩吸了吸鼻子,喃喃地说。

她想起当年,母亲知道她和宜煊情投意合,也不曾疾言厉色苛责过她,只是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希望睿王不像皇上,也别像你的父亲。

她的父亲早年和静菀的母亲薛姨娘情投意合,最终却娶了身为高门嫡女的母亲,后来又纳了一名方氏妾室。

父亲与母亲一直相敬如宾,母亲对父亲并非无情,也并不觉得父亲薄情。纵观皇亲国戚,世家高门,谁不是妻妾成群?母亲只是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宜煊对感情能做到从一而终,如果得不到一份从一而终的感情,握住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然是最理智的选择。母亲对她失望,亦对她和楚宜煊的未来忧心忡忡。

宜煊并没让她失望,他做到了弱水三千唯她一人。他们的悲剧不是他造成的,在她眼中,他一直是天下最好的男子。

不过现在,她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伤怀过去,从陈夫人的怀里钻出来,“薛姨娘和方姨娘都没来给您请安吗?怎么没看见她们?”

陈夫人道;“她们已经来过了。”

“如果娘没有别的事,我也回去了,我想抓紧时间多练习女红。”

陈夫人满意地点点头,“我们妩儿终于长大了,回去吧。”

而清妩当然没有心情做这些无聊的事,说练习女红不过是找借口早点离开。

离开了母亲的苑子,她直接去了方姨娘处,方姨娘还是她记忆中的模样,对她十分恭敬。

远远听到从书房里传来的朗朗书声,她走进书房,五岁的庄瑀见到清妩,开心的跑到清妩面前,奶声奶气的向她汇报;“长姐,瑀儿背的是庄子的《逍遥游》,瑀儿背的好不好?”

清妩看着这个个子中和她的腰一样高的小男孩,摸摸他的头,笑着说;“瑀儿背的真好,不是还没背完吗,继续背吧。”

可她记忆中的庄瑀已经有八岁了,而她看到的只是一个五岁的孩童。虽然十八、九岁的她比十五岁那年高了一些,成长的速度也远比不上五岁的孩童,八岁的庄珹已经比她的腰高出一个头了。

她的同母兄长庄珹随父亲在战场上牺牲,二弟庄瑀是方姨娘所出,金陵城破前,方姨娘悄带着庄瑀离开了庄府,她不知道他们的下落,联想到城外看到百姓的惨状,纵然方姨娘乔装成普通百姓,没人知道他们的身份,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带着一个八岁的孩子,真的能平安逃过这场劫难吗?

方姨娘终究不是她的母亲,母亲也可以不用死,只是她不相信秦人会放过她们,也不确定能在兵荒马乱中躲过一劫。面对不确定的命运,她的骄傲让她选择了体面的离开。

她看着方姨娘母子,心中百感交集,听了一会庄瑀背书,就向方姨娘告辞了。

回到自己的房中,她立即吩咐人准备马车。一下午的时间,马车穿过无数条喧嚣的街道,清妩问过无数人,其中有酒楼和店铺的伙计,有摆摊的小贩,还有素不相识的路人,反反复复问着几个问题;“现在的皇帝是谁,在位多久,年号是什么?今天是什么日子,睿王和端王还好吗?”

得到的回答是一致的——今年是乾元八年,今天是四月十一,睿王和端王好好的当着王爷,过得当然比他们好。

“这人是不是脑子有病?”

“长得倒是白净,看着像富贵人家的公子,却是个傻子,可惜了。”

……

一身男装的清妩从刚从一间茶馆里走出来,两个伙计的议论声隐隐飘入耳中,茉儿气得要冲回去教训那两个多嘴的伙计,清妩拉住茉儿,低声说;“你是不是也觉得我的脑子有问题?”

茉儿征了征,“没,没有啊,茉儿从没这么想过……”嘴上这么说,终究还是心虚,目光躲闪着不敢看清妩。

清妩也没多看她,摆摆手道:“走吧。”

忙了一下午,背后不知被多少人冷嘲热讽,清妩的心情却十分轻松,因为她已经确认了一件事,这一切并不是独孤寒的阴谋,而是,她重生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她可以改写命运,避免前世的所有悲剧再次发生?</li>

</ul>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